ID: 21370345

【新课标】花城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9课《剪羊毛》-课堂教学设计+课件+素材

日期:2025-05-24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38次 大小:4450556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课件,教学设计,课堂,剪羊毛,9课,新课标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花城版四年级上册第9课《环球音乐探宝(二)-遨游大洋洲》第1课《剪羊毛》。 【教材分析】 《剪羊毛》是花城版四年级上册第9课《环球音乐探宝(二)-遨游大洋洲》第1课唱歌课。《剪羊毛》是一首深受喜爱的澳大利亚民歌,这个国家以盛产羊毛而著称,被誉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的牧场工人剪羊毛的场景是歌曲创作的灵感来源。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这种结构使得歌曲在保持统一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变化性。歌曲采用C自然大调式,2/4拍,这种调式和拍子的选择使得歌曲旋律明亮、节奏明快,富有律动感。歌曲中运用了小附点节奏型,使旋律更显活泼;跳音、空拍等元素的出现则体现了歌者愉悦的心情。旋律轻快、活泼,富有节奏感,具有鲜明的乡村音乐风格。歌曲以生动诙谐的笔调描绘了澳大利亚人民在羊毛丰收季节的劳动场景,表现了牧场工人紧张的劳动生活和乐观的精神面貌。歌词中的“白云”、“雪堆”、“丝绵”等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工人们劳动而剪下的遍地羊毛,富有想象力和童趣。歌词语言生动、诙谐,易于传唱。通过夸张的形容和比喻,如将羊毛比作“白云”、“雪堆”、“丝绵”,将羊儿身上的绒毛比作“皮袄”,使得歌词富有画面感和感染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是整个小学段的中间阶段,对于音乐知识也处在萌芽的好奇阶段,对音乐课充满了兴趣,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和音乐表现活动,但是,音乐鉴赏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即要科学的引导,又要充分发挥学生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的能力,同时课堂的耐心程度不高,容易激动,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对这学生兴趣的培养,利用生动活泼、富于艺术魅力的形式,鼓励他们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以此来激发、培养、发展他们的兴趣。 【教学目标】 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新颁布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体现课程性质,重点反映课程理念,我们确立本节课的目标: (一)审美感知 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劳动的快乐。 (二)艺术表现 能用诙谐、活泼地情感演唱歌曲。 (三)创意实践 能用肢体语言创新性的表现歌曲,通过不同的演唱形式表演唱歌曲。 (四)文化理解 歌曲传达了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积极价值观,引导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培养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能用诙谐、活泼地情感演唱歌曲。 (二)教学难点: 1、能用肢体语言创新性的表现歌曲,通过不同的演唱形式表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教师:你们知道中国的特产是什么吗?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你们猜猜澳大利亚的特产是什么?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在澳大利亚,每年8-10月是冬末春初的时候,羊身上的毛非常茂密且质量好,适合剪羊毛。这一习俗和季节背景赋予了歌曲浓厚的生活气息。今天我们学习这首歌曲的名字是《剪羊毛》。”(书写板书《剪羊毛》) 二、师生互动,学唱歌曲 (一)初步聆听,学唱歌曲 教师: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歌曲描绘的怎样的画面?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剪羊毛》是一首深受喜爱的澳大利亚民歌,这个国家以盛产羊毛而著称,被誉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的牧场工人剪羊毛的场景是歌曲创作的灵感来源。歌词语言生动、诙谐,易于传唱。通过夸张的形容和比喻,如将羊毛比作“白云”、“雪堆”、“丝绵”,将羊儿身上的绒毛比作“皮袄”,使得歌词富有画面感和感染力。 下面我们朗诵歌词 预设:朗诵 教师:歌曲采用C自然大调式,2/4拍,这种调式和拍子的选择使得歌曲旋律明亮、节奏明快,富有律动感。歌曲中运用了小附点节奏型,使旋律更显活泼;跳音、空拍等元素的出现则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