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为视点 教学设计思路 以《新青年》的创办、发展和影响为主线,通过铺陈若干历史细节,诸如袁世凯祭孔、《青年》杂志封面、钱刘演双簧戏、刘半农改名、毛蒋阅读《新青年》、北大首开女禁等,引导学生理解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进而从中体悟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在于思想启蒙。 教学过程设计 【课堂导入】2001年美国方言协会举行了世纪之词的评选活动,获得提名的世纪之词有“自由”、“正义”、“科学”、“自然”等词,而进入决赛的只有两个词,那就是科学,还有代指女性人称代词的“她”,最终“她”战胜了“科学”被评为20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字。 如今汉语中的“她”,我们已经司空见惯。然而有多少人会想到一个“她”字的出现,与近代的一场历史事件有关呢?在妇女被压制的近代中国,“她”的出现折射出怎样的时代变迁?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重新走进一百年前的那段历史,看看以1915年《青年》杂志创办为开端,拥有中西文化为背景的青年才俊在转型的中国,向社会与大众发出怎样的声音?给那个时代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又给今天的中国留下了什么? 【设计意图】以“她”的故事导入,引起学生习史兴趣,同时传达“用历史的眼光去理解、洞察日常熟悉的事物”的理念。 【展示课题】《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为视点 一、时势所逼:《新青年》的创办 说起新文化运动,大家一定会想到陈独秀与《新青年》杂志。让我将时间聚焦在1915年,这年的6月,陈独秀从日本回到上海,尽管生活拮据,并且已是两个小孩的父亲,但他一直忙于一件事情,就是筹备创办一份杂志,经过三个月的紧张忙碌,9月15日,第一期杂志在上海顺利诞生,陈独秀给它取名《青年》杂志,当时谁也没想到,正是这份杂志,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设问:陈独秀为什么要创办这份杂志呢?(提示: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陈独秀在1915年前夕,看到的民国是什么样子的?) 1. 民国乱象:袁世凯的丑剧 展示材料1: 1912袁世凯总统 1913祭天仪仗 1914祭孔 1915签署《二十一条》国书 民国建立,历史给了袁世凯机会,让他重新整合中国社会。然而袁世凯毕竟是旧体制衍生出来的领袖,狭隘的利益和权力观,加上对外界形势的错误判断,他逆历史潮流而动,想圆自己的皇帝梦。于是,他在政治上,破坏民主和法制,并且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的部分条款,在思想文化领域,袁世凯推行“复古尊孔”,为复辟大造思想舆论。1914年,袁世凯正式颁发《祭孔令》,恢复祭孔规定,明令于孔子诞辰之日,中央和各地方必须举行祭孔典礼。9月28日,袁世凯于早晨6点半抵达孔庙,换上了绣有四团花的十二章大礼服,下围褶紫缎裙,头戴平天冠,由侍从官引导行礼,俎豆馨香,三跪九叩。此后还要求政府定“孔教”为“国教”,列入“宪法”。此后,孔教会、孔道会、尊孔会团体纷纷出笼,鬼神迷信甚嚣尘上。 【设计意图】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真正的民主共和。相反,袁世凯欲帝制自为、尊孔复古,以及外国帝国主义势力的加剧,这一事实本身说明新的体制难以扎根于旧的社会土壤。民国乱象催生更多的知识分子重新思考治国的新方案。 2. 寻找出路:新青年的反思 如此乱象刺痛了陈独秀的神经,他内心很苦恼,民主共和很好的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行之有效,却在中国难以实施?为什么帝制还有那么大的市场? 展示材料2: “吾因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借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陈独秀《一九一六》,载《新青年》一卷五号 陈独秀回顾近代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历程,鉴于多年的政治纷争,他认识到:无论是洋务运动也好,君主立宪也好,辛亥革命也好,老百姓在那里看热闹,隔岸观火,认为这个事情和自己没有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