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大单元设计 ———《因数与倍数》单元整合 “数感”主要是指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数感是形成抽象能力的经验基础,建立数感有助于理解数的意义和数量关系,初步感受数学表达的简洁与精确,增强好奇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数与倍数》这一单元,是在初步认识整数的基础上,来探究其性质的内容,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比较抽象,为此,在教学中选取了具有现实性的生活素材,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对知识的学习,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从而降低了认知难度。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内容、以及整个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需且重要的铺垫。 单元系统分析 (一) 单元整体分析。 1.《课标》分析: 内容要求: (1)能熟练口算表内乘除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合理表达简单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二年级) (2)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能找出100 以内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会找一个数的倍数;知道2、5、3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了解奇数、偶数、质数(或素数)、合数的含义,会将合数分解质因数。(四年级) 学业要求: (1)能找出 2,3,5 的倍数。在 1-100 的自然数中:能找出 10 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10 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两个自然数的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否是质数或合数。(四年级) (2)能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提示: (1)数的认识教学要引导学生根据数的意义,用列举、计算、归纳等方法探索2、3、5的倍数的特征。 (2)理解公因数和公倍数、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形成推理意识。 课标解读: (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能找出100以内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会找一个数的倍数;了解2、5、3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0以内的2、5、3的倍数;理解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含义,会将合数分解质因数。 (2)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渗透观察、类比、猜测和归纳等探索规律的基本方法。 (3)通过探索活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激发探索规律的兴趣。 2.主题单元结构分析(纵)。 3.自然单元内容分析(横)。 4. 学生认知理解障碍点及建议。 (1)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奇数、偶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建议:借助多种情境、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理解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的意义,通过分析比较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探索、发现2、3、5倍数的特征。 建议: 引导学生借助百数表找一找2、5、3倍数的特征,当学生找到后,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并举例验证,从而探索出2、5、3倍数的特征。 (3)能熟练掌握把一个合数进行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建议: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准确的将一个合数进行分解质因数。 (二)单元目标。 知识技能: 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能找出 100 以内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2.会找一个数的倍数。 3.了解2、5.3 的倍数特征,能找出 100 以内的2.5.3 的倍数。 4.理解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含义,会分解质因数。 能力品格: 数学抽象、数学建模、几何直观、数感、合情推理、批判性思维。 基本理解: 1.在教学时让学生理解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结合教材创设的情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丰富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2.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探索后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小结,感悟理解所得出的结论。基于以上学情分析本单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