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相见欢 导入新课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王粲登楼,怀念故土。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许浑登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朱敦儒 ,字希真,号岩壑,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朱敦儒著有《岩壑老人诗文》,已佚;今有词集《樵歌》,也称《太平樵歌》,《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整体感知———作者介绍 此词写于靖康之难,汴京陷落,朱敦儒南逃金陵时。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靖康之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有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除了烧杀劫掠以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批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存储为之一空。靖康之耻致使北宋的消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心里,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整体感知———写作背景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 整体感知———朗读诗歌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词语解释 【金陵】古城名,即今江苏南京。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簪缨】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缨,帽带。 【收】收复国土。 【倩】请人代自己做。 【扬州】今属江苏。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译文 登上南京城的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长江在夕阳下向东流去。 金人侵占中原,官员们纷纷南逃,什么时候能收复国土?请西风把我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诗词鉴赏 北宋灭亡,改变了许多文人的命运,转变了他们的生活,转换了他们的情思,也使爱国成为南宋时代诗词创作的主旋律。朱敦儒早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词作柔美婉约。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了他,加深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首词上片写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残阳仿佛在抗议,长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下片转为抒情,格调也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一个“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敌的心理。“几时收”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 这首词上阕写景,着意在借景抒情。开头两句写词人登楼眺远,触景生情,引起感慨。第二句“倚清秋”,谓在秋色中倚西楼而眺望,“清秋”二字点出了作者凄凉的心情,暗示了山河残破,满是萧条气象。第三句描写“清秋”傍晚的景象,用落日和逝水反映悲凉抑郁的心情。下阕抒情,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亡国之痛,以及他渴望收复中原的心事。 深入探究———诗词鉴赏 本词中的“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簪缨散”是说他们在北宋灭亡后纷纷南逃。“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心事的表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