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选必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知识体系】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1.据史书记载,商王的名号大部分以天干命名,如盘庚、武丁、祖甲、帝乙等。西周时期,以德行为王的谥号,如文王、武王、康王、孝王、厉王等。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商朝创立干支纪年法 B.西周代商体现了“天道轮回” C.西周崇尚“敬天保民” D.德行是西周王位继承的依据 C 2.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具有“临事制刑,不预设法”的传统。到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开始打破旧的法律传统,如郑国子产“铸刑书”,郑国邓析“作竹刑”,晋国赵鞅、荀寅“铸刑鼎”。这些变化( ) A.推动礼乐制度走向兴盛 B.反映韩非子的思想不断付诸实践 C.体现社会转型发展要求 D.表明先秦时期法治意识日趋淡薄 C 周公提出,是中国古代德治的思想渊源 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中国古代法治的思想渊源) 孔子所谓“度”的含义是什么?他猛烈抨击铸刑鼎的理由是什么? 史料:(孔子对晋国铸刑鼎予以猛烈抨击)“乎,失其度矣!……贵贱不愆,谓度也。……今弃此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何业之守也?贵贱无序……” ———《孔子家语》 “度”指贵贱尊卑的等级秩序,即礼制。理由:孔子认为民重法则削弱贵族的尊严,不利于统治。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本质)叔向与孔子代表了奴隶主贵族对于旧社会秩序的维护 (本质)子产与赵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建立新秩序的诉求 学派 人性论 代表 (完成填空)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之争代表人物的政治主张 儒家 德治 人性善 叔向 (春秋晋国) 反对子产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 ,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 ,而不顾道德礼义。 孔子 (春秋鲁国) 提出,统治者要“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孟子 (战国邹国) 建议统治者“施 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 法家 法治 人性恶 子产 (春秋郑国) “ ”,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 。 商鞅 (战国卫国) 在秦国变法,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 的权益。 韩非 (战国韩国) 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 ,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为保证法令畅通,韩非主张“ ” “ ”。 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春秋战国时期 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集权的愿望 乱世 争端 为政以德 仁政 民贵君轻 铸刑书 成文法 新兴地主阶级 赏罚分明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先秦时期 之争特别突出,其具体体现在 之争,但最终 思想因更切合社会现实而受到君主们青睐 秦汉至隋唐 统治者重视法律,但随着儒家思想 地位的确立, 的趋势日益明显, 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宋元到明清 宋明法律以 为蓝本,明清法律重视 , 合编 简括中国古代法律发展历程 德治与法治 儒法 法家 正统 律令儒家化 唐律 唐律 例 律例 3.法治形成与发展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任何一种法律制度、法律思想都有其历史基因和历史脉络。以下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制度,按照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①《二年律令》 ②《吕氏乡约》 ③《九刑》 ④《圣谕广训》 A.③①②④ B.②①③④ C.④③①② D.①②③④ A 汉 北宋 周朝 清·雍正 参考答案:汉宣帝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