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389790

23《孟子三章》课件

日期:2024-11-0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0次 大小:2724888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孟子三章,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点击画面 播放视频 新课导入: 23 《孟子》三章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主张以“仁政”治理天下,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至圣:孔子。 作者简介: 儒学亚圣:孟子 童年 孟子幼时父亲便去世,与母亲 相依为命。母亲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教育, 曾经因为居住环境影响儿子的学习而三次搬家,最后搬到一个学堂附近才较为满意。后来孟子在求学中途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布机上的线,告诫他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孟子牢记母亲不要半途而废的教诲,立志成才。 孟母三迁 孟母断织 青年 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去孔子的家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学习。一般认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越发崇拜孔子和他的学说,于是立志发展孔子的儒家思想。 成年以后 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取得成就,小有名气。邹国和鲁国的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难以实现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弟子前往大国齐国。但齐国并不采纳孟子的思想,于是孟子开始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思想,却处处碰壁,最后他回到邹国,决定著书立说,成就名垂千古的《孟子》一书。 早年受教 游说齐宋 大约45岁之前 52岁左右 奔赴魏国 二度奔齐 54岁左右 60岁左右 再游宋国 离宋赴鲁 60多岁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是儒家经典之一,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 其显著特点:①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②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化抽象为具体,生动易懂。 “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缘木求鱼 杯水车薪 事半功倍 自暴自弃 一曝十寒 与人为善 明察秋毫 出尔反尔 独善其身 解民倒悬 言近旨远 同流合污 赤子之心 当务之急 知人论世 出类拔萃 舍生取义 为富不仁 左右逢源 不言而喻 引而不发 夜以继日 齐东野语 始作俑者 书中成语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书中名句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习目标: 1.朗读并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心论点及其论证思路。 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解释红色字词。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 寡助 天时 地利 人和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 夫环而攻之 是天时池非不深 兵革非不坚利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 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 故君子有不战 自学指导一: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fú)环 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 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 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 如人和也。   内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