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下古诗词诵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教案 教材分析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单元中的第8首,作者为北宋词人王观。写的是春末时节,词人在越州(今绍兴)送别即将回家乡(浙江东路)的好友鲍浩然。不同于其他送别诗,王观虽然自己家在江苏如皋,欲归不得,羁旅之愁难以释怀,但仍衷心祝福好友,望好友能与春光同住。这虽是一首送别词,但并无消极、悲观之态,表达了词人心中对鲍浩然的不舍与留恋,并送出真挚的祝福。 这首词最大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体会词中不同于其他送别诗词的丰富情感———深深的不舍和真挚的祝福,以及其中“千万和春住”的含义。因学生对于送别诗词并不陌生,且有一定的积累,在教学时应唤起他们学习送别诗词的相关经验,在比较和拓展中加深对此难点的认识与理解,采取适切的教学方式加以解决。 教学目标 1.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进一步感知词的特点;能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词的韵律美,熟读成诵。 2.抓住“眼波横”“眉峰聚”“千万和春住”等关键词句,想象画面,借助注释,在诵读中理解词的大意。 3.在对比和诵读中感悟“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巧妙比喻,体会词人对朋友深深的不舍和一语双关的祝福。 4.通过抓住景物感悟情感的方式,对不同的送别诗词进行探究,体会送别诗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抓住“眼波横”“眉峰聚”“千万和春住”等关键词句,想象画面,借助注释,在诵读中理解词的大意;体会词人对朋友深深的不舍和一语双关的祝福。 教学过程 一、诗句引入,解题知人 1.诗句引入。 都说“多情自古伤离别”。你看,离别是那杯中酒(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离别是放开紧握的手,道一声珍重,说一声(出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离别是看着友人渐行渐远,却不能同行的惆怅(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揭题:可是天下的离别,都是这样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释题:“卜算子”是词牌名。记得吗?我们曾学过同一词牌名的现代词作———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出示)词牌名相同,词的格式就相同。除了卜算子,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清平乐、西江月、渔歌子、如梦令等)。 “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词的题目。能根据注释,说说题目的意思吗?(送鲍浩然去浙东) 4.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王观的资料。 王观,字通叟,宋代词人。相传曾奉诏作一首描写宫廷生活的《清平乐》。高太后对王安石等变法不满,认为王观属于王安石门生,就以《清平乐》亵渎了宋神宗为名,第二天便将王观罢职。王观于是自号“逐客”,从此以一介平民的身份终老。 二、借助朗读,感知词韵 1.让我们走进王观的这首代表作,品一品他是如何送别友人的。请同学们尝试着读一读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词句。(提示:词中的通假字“那”要读作“哪”,是“哪里”的意思) 2.想要把词读好,要注意停顿,读出词长短错落而又和谐的韵律美。请你们试一试。(生自由读) 3.指名读,师生合作读,齐读。 三、围绕话题,体会情感 1.在词的右侧,教材给出了充分的注释,请大家默读词句,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自主理解词意,并与同桌说一说。 2.反馈:谁能简单地讲一讲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内容? 3.话题:《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送别词,与我们之前学过的送别诗相比,除了体裁不同外,有哪些不同呢? 4.自主学习:请默读词句,抓住关键字词,想象画面,从内容选择、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等方面,细细思考这个问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