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423508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4-11-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4次 大小:3940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1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
  • cover
八年级(上)《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诵读,欣赏短文的语言风格。 把握文中景物的特点,领略写景技法。 体会思想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学生回答有关月亮的古诗词名句)(示例:李白就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名句)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记承天诗夜游》,看苏轼怎样描写天上的明月。 检查预习,掌握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学生自读课下注释①)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2.文体知识 游记:将旅途的所见所闻所感描述下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文体。 3.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荇(xìng) 4.依据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xìnɡ)〕均为水生植物。 〔盖〕大概是。 〔但〕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课文学习 疏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主翻译; 指名学生翻译全文,做补充订正。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 提问: 依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时间 十月十二日夜 原因 月色入户,想邀人赏月 对象 同为贬官之人张怀民 地点 黄州承天寺 内容 庭院赏月 心情 “闲人” 三 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各抒己见)(能抓住一点回答即可) 文章篇幅短小,却熔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 学生齐读叙事部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提问: (1)此时作者的心境如何,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 学生齐答:“欣然” 作者想邀人赏月,为什么会毫不犹豫地去找张怀民? 讨论明确:相同遭际,相似处境,“怀民亦未寝”也足以说明两人互为知音。 学生齐读写景部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提问: 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请简要分析。 讨论明确: ①比喻修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②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③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 “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的皎洁。这两句,一正写,一侧写,二者结合,共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学生齐读议论部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提问: “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讨论明确: “闲人”指清闲的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既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 “闲人”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四 课堂总结 本文描绘了作者与友人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传达了他复杂微妙的心境 ———达观自得中隐含着惆怅悲凉。启示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不能一味消沉,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进取之心,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去面对。 五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人世,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 板书设计 赏月的欣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