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431262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学案(记忆清单+分层训练)

日期:2024-10-27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37次 大小:2519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8课,社会主义,发展,挫折,学案,记忆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社会主义国家的数量增多:二战前只有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二战后在东欧、亚洲、拉美增加许多。 2.经互会的建立:1949年,苏联与一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经互会”的作用:克服了东欧国家战后经济困难,也将各成员国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3.苏联模式的推广:①苏联通过经互会将东欧各成员国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②斯大林取消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按照苏联模式进行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4.中苏互助: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二、苏联的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改革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改革者:赫鲁晓夫 3.改革内容:①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②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改革重心在农业) 4、结果:改革失败 5、评价:取得过一些成效,但是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改革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改革者:勃列日涅夫 3.改革内容:在经济上推行 “新政策”。改革重心在重工业。 4.改革结果:失败. 5.评价:依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的状态;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改革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改革者:戈尔巴乔夫(上台时间:1985年) 3.改革内容: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效果。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 “公开性” 和 “政治多元化”。 4.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虽然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是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使人们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原因:①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②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出现严重问题。③各国改革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④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从社会主义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2.苏联解体: 原因:①苏联模式的弊端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②戈尔巴乔夫改革推行错误路线: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取消苏共领导地位,主动放弃党对新闻舆论的领导权。(直接原因)(新修订) ③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④西方的和平演变。 结果: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从社会主义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3.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认识: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的失败。②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该制度极其缺乏效能……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肯定了新经济政策 B.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C.否定了斯大林模式 D.肯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根据苏联的统计,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13.7%,仅次于美国的41.9%,位居世界第二。从国内工业产值来看,苏联当年重工业达到四分之三,轻工业占四分之一,工业投入占国民经济总投入的77.4%。材料强调苏联模式(  ) A.使苏联工业化取得重大成就 B.特点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 C.造成苏联经济的严重失衡 D.极大地提高了苏联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