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433703

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相见欢(教学课件) (共19张PPT)

日期:2025-05-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3次 大小:97451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
  • cover
(课件网) 空白演示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相 欢 见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 空白演示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一·词人简介 空白演示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作者介绍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号岩壑,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是南渡时期重要的爱国词人。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这首《相见欢》作于靖康之乱的第二年秋天,作者南奔途经金陵时,即是南渡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词中表现出“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沉痛。 它是那个时代国家民族遭受巨大灾难, 百姓流离失所,盼望早日收复故地 的共同心声。 空白演示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二·写作背景 空白演示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写作背景 空白演示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靖康之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26~1127年)因而得名。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耻导致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知识链接 空白演示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三·品析词句 空白演示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原词 ①金陵:古城名,即今江苏南京。 ②簪缨: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缨,帽带。 ③倩(qìng):请人代自己做。 ④扬州:即今江苏扬州,当时为南宋抗击金兵的前线。 注释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上片表达方式:写景,描写了千里清秋,夕阳垂地,万里长江,滚滚东流的景象,渲染出极其肃杀、悲凉的气氛,暗含着山河残破、国运衰落的气象,表达了诗人悲凉抑郁的心情。 课文研读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中原战事纷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故土几时才能收复?唯有请悲风将我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下片表达方式:抒情,抒发的是亡国之痛,恢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 课文研读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片“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 (1)“簪缨”二字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簪缨”代指达官贵人,写出了了因中原沦陷,士族南逃之事,抒发了词人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整体感知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片“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 (2)“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二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求“悲风”把泪吹到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整体感知 空白演示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四·总结主旨 词人通过描写登临金陵西楼所见的破碎山河之景,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主旨归纳 空白演示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五·课后小练 课后小练 1.阅读《相见欢》一词,回答问题。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课后小练 (1)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陵城上西楼,倚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