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看不见,摸不着,没有脚,却能跑,只见匆忙过,不见倒回头。 课前导入 时间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江水的东流不返, 正如人的青春年华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令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感叹。 大文豪苏轼是以怎样的精神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课前导入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 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苏轼《浣溪沙》的写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划分音节 自由朗读课文3遍,注意读准字音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大意: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蕲水:在今湖北浠水一带。 这行小字在词中叫“小序”,也叫“题记”。它的作用是介绍时间、地点和背景。 解诗意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大意:山脚下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得一尘不染,日暮雨声萧萧,其中还夹杂着杜鹃的啼叫声。 短浸溪:指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 萧萧:这里形容雨声。 子规:杜鹃鸟。 解诗意 山下兰芽短浸溪 山下的兰草嫩芽短短的,浸泡在溪水中。 松间沙路净无泥 松林间的沙路十分干净,没有一点泥土。 萧萧暮雨子规啼 傍晚的时候,杜鹃鸟在萧萧细雨中不停地啼叫。 这一派画意的光景, 涤去官场的恶浊, 没有市朝的尘嚣。 它优美,洁净,潇洒…… 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 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 诱发诗人爱悦自然、 执着人生的情怀。 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暮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唤起内心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 引出了下阙对人生的哲思。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无再少: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 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因老去而悲叹。唱黄鸡,语出白居易“黄鸡催晓丑时鸣”,比喻时光流逝。 大意: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年轻一次呢?这寺门前的流水尚且能够向西流,不用哀叹白发生、以老去为悲。 解诗意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借景抒情 悟诗情 他从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溪水尚能西流,难道人生就不能再重来吗 于是下阕转入抒怀,集中表现了他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借景抒怀,感悟人生哲理。表达了词人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悟诗情 醉歌(示伎人商玲珑) 【作者】白居易【朝代】唐 罢胡琴,掩秦瑟,玲珑再拜歌初毕。 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玲珑玲珑奈老何?使君歌了汝更歌。 课外阅读 译:停下胡琴,掩上秦瑟,玲珑行礼歌曲结束。 谁说使君不懂歌曲,使君我似听到了黄鸡和太阳。 那黄鸡催促天的破晓,总是在丑时鸣唱, 而白日又催促年的到来,总是在酉时前落下。 挂在腰间的红绶带还没系牢,镜子里的容颜已经衰老 玲珑随时光老去也会无可奈何, 使君我歌唱罢你再接着唱歌 “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