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一、导入课文 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 导入语:从古至今,一轮明月不知牵动了多少人的情思,人们或借月抒发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苏轼被贬黄州时,在皎洁的月光下,又是怎样来排遣心中的愁绪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我们将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来领略这篇文章的精髓。 二、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你能从题目中用一个动词概括出主要事件吗?明确“夜游” 一词。看到“夜游”一词首先我们会不由发问,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请用文中的词语回答)。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到: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通过月色这个名词和欣然这个形容词,表明作者被美丽的月色所吸引,高兴的赏月。接着我们找到了一个句子:2、“念无与为乐者”,这个句子可看出作者的孤独无聊,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一起联系时代背景看一看:苏轼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职,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于是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称号便是他在这是起的,本文就是写于此时。由此可见作者因为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一走。 (2) 作者在赏月的过程当中,所见的月色如何?有何特点?(同样请用原文回答)。我们可以找到如下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通过这个句子 ,月色意美在哪里呢?我们抓住这个句子里的关键词句“空明,这个形容词,用来形容出月色什么样的特点呢?”(课件 空、空灵、空旷;明、明净、明亮。积水空明写出了月色的澄清、透明,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似真似幻的奇妙境界) (3)作者面对如此美妙的月色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如何理解呢?(同学们快速找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要理解这句话,我们要抓住这句话的关键词“闲人”。“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4)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 三、小结: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坚守人生的生活信条。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此时此刻,想对苏轼说些什么?请用你认为最美的语言表达你此时的感受。 四、练习布置 (两题选择一题练习完成) 1、阅读苏轼生平,选取苏轼一首诗词如《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进行深入研读,并将它改写成一篇散文。 2、阅读苏轼生平和部分作品,以《我所知道的苏轼》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随笔。要求引用苏轼诗词进行抒情或议论,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