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教案 ● 教材分析: 《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也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 说。作者吴敬梓通过各式各样的讽刺手法,将中国的社会风俗面貌生动地呈现在众人面前, 深入地揭露了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与堕落。但可贵的是吴敬梓进步的妇女观。当文学不 再是男性的世界,妇女不再是文学的点缀,她们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 吴敬梓等一批思想觉悟的作家开始在作品中以尊重事实的观念出发进行创作,塑造出一个 个栩栩如生的女性人物形象。他在《儒林外史》中明确表达了男女平等、重情守义的观念,确 实是一大进步。 ● 学情分析 这一本书本来是初三的内容,但是这边学校的安排是初二学习。那么初二的学生对讽刺 小说比较陌生,只是记住了讽刺手法的概念,却没有深刻理解。再加上这本书人物众多,人 物之间联系不大,阅读兴趣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我打算以《儒林外史》的一个人物为例, 带领学生学习讽刺手法。 ●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儒林外史》的大致内容,激发学生对本书的阅读兴趣。 2.探究小说的讽刺艺术,掌握矛盾、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通过分析鉴赏文本片段,领会典型人物形象,体悟作者对科举时代社会生活的批判, 对理想人格、理想社会的追求。 ● 教学重难点: 1.探究小说的讽刺艺术,掌握矛盾、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通过分析鉴赏文本片段,领会典型人物形象,体悟作者对科举时代社会生活的批判, 对理想人格、理想社会的追求。 ● 教学课时: 一课时 ● 教学过程: 一、说说“儒林外吏 1.问:儒林外史同学们已经读了很长时间,看到书名,你有什么疑问 儒林: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 外史:指野史、杂史和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之类。是儒林的一些为正史官所不载的 面相。 正史:正史由官府主持编写,可以考证。野史,没有人知道它是真是假,一般靠百姓流 传下来,没有书可以考证。简单地讲,野史所说之事,是否真实在历史上发生,还待定,很 有可能是杜撰的。 2.过渡语:儒家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儒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PPT展示材料: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 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 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 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 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渡 jin衰。此辟儒之患。 过 渡:那么,作者笔下的儒林是个什么样的 书里的人物也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 化者也”之流吗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儒林外史,品味不一样的儒林人生。 二、讲讲“儒林”众生 1.问:请大家快速浏览本书的目录,看看你收获到了哪些信息 预设: (过渡:鲁迅就说到“全书无主千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 云长篇,颇同短制”。) ① 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 一些人物作陪衬,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 ② 其第一回和最后一回首尾呼应,对全书的要旨和是非提出设想和总结,是全书的题 旨所在。中间共分三个部分,与首尾两回遥相呼应,完美实现了用松散的结构表 达八股制艺扭曲士人人格的艺术理想。 ③ 《儒林外史》主体故事一共是五十四回,这五十四回可以分为三部分。 补充:《儒林外史》小说开头第一回,以“楔子”的形式讲述元末明初读书人王冕的故事, 用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这是第一回。小说最后一回第五十六回,写明万历四十三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