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488836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3渡荆门送别 教案

日期:2024-12-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2次 大小:1430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荆门,送别
  • cover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体会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学习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配乐示范朗读,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同学们,在中华经典名录中,有这样的一位诗人。他自由洒脱,以诗酒为伴,一生为后世留下了千余首的诗文,佳作,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他就是著名的诗人李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名篇《渡荆门送别》,一起去感受诗文的音韵之美和诗人的浪漫情怀。 资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整体感知,结合背景视频教师范读诗文。 2、学生自读、勾画诗文节奏,初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4、《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5、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6、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延伸〗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多出现在夏天海边或沙漠中。 在崭新的环境里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会产生敏锐的感觉,如李白在荆门以东见到的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景象,在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这饿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假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我们见到的则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在山地,我没就只能见到:山高月小。 7、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8、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9、〖拓展〗朗读杜甫的《旅夜书怀》,找出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旅夜书怀 (唐) 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