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49701

曹禺与《北京人》学案 新人教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日期:2025-02-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33次 大小:1836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曹禺,北京人,学案,新人教,人教,选修
  • cover
曹禺与《北京人》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2、分析《北京人》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3、概括戏剧中揭示的思想主题,认识戏剧人物性格的展示与戏剧主题思想的关系。 4、体会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性格。 5、理解曹禺关于《北京人》是喜剧的说明,从而拓宽学生对于喜剧类型的认识。 【学习重点】 1、概括戏剧中揭示的思想主题,认识戏剧人物性格的展示与戏剧主题思想的关系。 2、体会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性格。 【学习难点】 1、了解曹禺“诗化戏剧”的艺术特征。 2、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思想性格)。 【学习过程】 一、走近作者及其作品《北京人》 1、曹禺(1910-1996) 出卷网,原名万家宝,原籍为湖北潜江,现代著名剧作家。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 作者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 出卷网自幼曾广泛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喜爱唐传奇、元代戏曲和明清小说,并有机会接触与欣赏中国民族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河北梆子、唐山落子等。1922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国内的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戏剧作品,并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的“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1928年秋入南开大学,二年级时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这期间认真研读了希腊悲剧家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等人的剧作,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 2、曹禺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北京人》 《北京人》通过曾家三代人的自我沉沦,以及远 出卷网古北京人、未来北京人与以曾家为代表的现实北京人的对比,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挖掘了封建阶级必然走向没落与崩溃的根本原因。正如钱理群所说,这是在作者已经走出了生命的“郁热期”,进入了生命的“沉静”状态之后,一次新的发展,是曹禺追求已久的由“戏剧化的戏剧”向“生活化(散文化)的戏剧”的转变,是曹禺“走向契诃夫”宿愿的实现,是曹禺戏剧的一个新的高峰。田本相也十分肯定地认为:“《北京人》是曹禺解放前戏剧创作的高峰,无论它的思想还是艺术都标志着曹禺剧作的最高成就。” 代表着三种不同文化的三个不同时代的“北京人”同时出现在一个舞台空间里,这是曹禺创造的一个“舞台奇观”。 远古北京人(中国人的祖先— 出卷网—北京猿人)是作为一个象征形象出现的,他“熊腰虎背,披着半个兽皮,混身上下毛茸茸的。”“他整个是力量,野得可怕的力量,充沛丰满的生命和人类日后无穷的希望,都似在这个身内藏蓄着”。作者借人类学家袁任敢的口说:“那时候人类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喊,不怕死,也不怕生,他们整年尽着自己的性情,自由地活着,没有礼教来拘束,没有文明来捆绑,没有虚伪,没有欺诈,没有阴险,没有陷害,没有矛盾,也没有苦恼,吃生肉,喝鲜血,太阳晒着,风吹着,雨淋着,没有现在这么多人吃人的文明,而他们是非常快活的。” 现实北京人是作者主要批判的对象。作者紧 出卷网紧抓住“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一命题,通过曾皓等形象从“人”蜕变为“生命的空壳”这一悲剧内容,展开了对北京文化为代表的封建士大夫文化的批判。曾皓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他对棺材的珍视来完成的。这位敬德公的后代,曾氏家族的家长,虽然也曾有过盛极一时的辉煌历史,可现在他惟一的挣扎,就是在棺材上刷上百道的油漆。极端地讲究体面与排场,正是北京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作者在这里做足了文章。曾皓的长子曾文清是“染受了过度的腐烂的北平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