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500649

2.2《红烛 》课件(共3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10-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3次 大小:68564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4-2025,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红烛》课件 1. 时代背景 《红烛》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重建与发展的重大任务。文艺作品在这一时期承担了鼓舞人心、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责任。社会对知识分子和先进工作者的崇敬,体现了对劳动、奉献和牺牲精神的崇尚。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内容:全面理解《红烛》的内容,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所表达的主题。 2. 掌握艺术特色:掌握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意象运用、修辞手法等。 3. 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结构、意象、修辞手法的能力,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解读诗歌。 5. 表达能力:通过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清晰、有逻辑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作者简介 高尔基(Gorky,1868-1936),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高尔基,俄罗斯著名作家和政治活动家,因其作品的社会批判和对底层人民的深刻关怀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描写社会的苦难与人性的光辉,反映了其深厚的革命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红烛》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 题材与体裁 《红烛》是一篇散文,属于抒情作品。通过对“红烛”这一意象的深入描绘,表达了对奉献精神的崇高赞美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散文以生动的形象和细腻的情感,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 重点 1. 诗歌的主题:理解《红烛》的主题,尤其是无私奉献和崇高理想的思想内涵。 2. 艺术手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其对主题的支持作用。 难点 1. 情感理解:深入理解诗中隐含的情感与理想,尤其是如何通过意象表现情感。 2. 历史与现实意义:探讨诗歌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意义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红烛》的主题主要围绕着奉献、牺牲和人性的光辉。通过“红烛”的象征意义,作品强调了在默默奉献中展现出的伟大精神,体现了为他人、为社会无私付出的崇高品质。 《红烛》在艺术手法上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 象征手法:红烛象征着奉献和牺牲的精神,通过对烛光的描绘,传达出希望与温暖。 2. 细腻描写:作品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将烛光的微弱与伟大的奉献精神相结合,形成鲜明对比。 3. 情感真挚:作品充满了对无私奉献者的赞美和感动,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关键字词 1. 红烛:作为作品的中心意象,红烛不仅指代实际的蜡烛,更象征着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 2. 奉献:作品强调奉献的重要性,体现了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3. 牺牲:表达了对为他人付出生命与精力的崇高赞美,突显了人性中的伟大。 句子解析 1. “红烛燃烧着,默默无闻,却光辉夺目。” o 解析:通过对红烛的描述,表达了虽然红烛的存在被忽视,但它所散发出的光芒却是如此耀眼,象征了那些默默奉献的人的伟大。 2. “在无数个黑夜里,红烛是人们心灵的明灯。” o 解析:这里强调红烛在黑暗中给人以指引和温暖,象征了在困境中坚守信念与希望的力量。 3. “它不求回报,愿以自身之光照亮他人。” o 解析:这一句表现了奉献的无私精神,强调了在付出中实现个人价值的崇高理想。 通过对红烛的细腻描写,生动展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表现出对那些默默无闻、甘愿付出的人的崇敬和赞美。这种精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尤为重要,呼应了国家重建与发展所需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描绘红烛的过程中,作者引发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通过红烛的燃烧,表现出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与牺牲,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呼唤人们关注他人、关心社会。 1. 语言风格 《红烛》采用简洁、优美的语言风格,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写,使作品富有表现力。用词准确、形象,使读者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