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复习课 体系脉络构建 我的答案:① 均一、稳定的 ② 被溶解的物质 ③ 起溶解作用的物质 ④ 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 ⑤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 ⑥ 100 g溶剂 ⑦ 饱和 ⑧ 温度 ⑨ 温度和压强 ⑩ 蒸发溶剂法、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100% 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或稀释) 易错误区规避 易错点一 对溶液形成与特征的认识错误 【典例1】判断下列描述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2.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3.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4.溶液加水稀释后溶质的质量减少(×) 5.洗涤剂能洗掉餐具上的油污,因为洗涤剂能溶解油污形成溶液(×) 错因分析 1.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溶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3.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蒸馏水是纯净物,不属于溶液。 4.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蒸馏水等纯净物。 5.洗涤剂能洗掉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不是溶解。 易错点二 对饱和溶液及溶解度概念的理解错误 【典例2】判断下列描述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饱和溶液中一定不能再溶解其他物质(×) 2.降低温度一定能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 4.20 ℃时,把36 g氯化钠放入64 g水中,使其充分溶解(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5.搅拌可增大物质的溶解度(×) 错因分析 1.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饱和溶液中还能再溶解其他物质。 2.由于没有指明温度、溶液的质量,所以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含溶质多。 3.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 ,则36 g氯化钠放入64 g水中,没有全部溶解,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4.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搅拌不能增大物质的溶解度。 情境命题探索 类型1 日常生活 1.(2023·长春中考)小宁和小雨在家里配制蔗糖溶液,用于自制冰棍。结合蔗糖的溶解度表,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10 20 40 60 溶解度/g 191 204 238 287 (1)20 ℃时,蔗糖的溶解度为 204 g。 (2)20 ℃时,为了得到最甜的蔗糖溶液,二人决定配制80 g蔗糖饱和溶液,则需要取用蔗糖的质量为 54 g(计算结果取整数)。 (3)配制过程中,能够加快蔗糖溶解的方法有 加热(或搅拌等,合理即可) (答出一点即可)。 (4)取少量配好的饱和溶液品尝后,小宁认为溶液过甜,小雨仍坚持做最甜的冰棍。于是,二人倒出70 g溶液,按如图方案(部分流程省略)分别制作冰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 A.b和d杯内,溶液的甜度:b=d B.b和e杯内,溶液的甜度:b>e C.冷却至10 ℃时,模具c内没有晶体析出 D.冷却至10 ℃时,模具f、 g内均有晶体析出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科学地节约用水。现有一件刚用洗涤剂洗过的衣服,“拧干”后湿衣服上残留的溶液为100 g,其中含洗涤剂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现用 3 800 g清水,对这件衣服进行漂洗,有以下两种漂洗方法(假定每次“拧干”后湿衣服上仍残留100 g溶液)。 (1)对衣服进行漂洗相当于对溶液进行 稀释 的操作。 (2)方法一:用3 800 g清水一次性漂洗“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 g (用分数表示)。 (3)方法二:将3 800 g清水均分成质量相等的两份,分两次漂洗。则第一次漂洗并“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 g(用分数表示);第二次再漂洗“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 g(用分数表示)。 结论:由以上计算可知,用相同质量的水漂洗衣服,在保证衣服能浸没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少量多次提高漂洗的效果。 类型2 古代文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