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518276

4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0次 大小:327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 cover
天净沙·秋思 教学目标: 正确、熟练地朗读(手语正确,发音准确),并会背诵; 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出示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元末明初的贾仲更称他是“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凌波仙 吊词])。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创作背景: 出示视频 解题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五、诗歌朗读: 1.看视频,跟读课文 2.教师手语范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手语跟读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六、品析鉴赏: (一)再读古诗,理解其意。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1)出示关键词语释义 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将要归巢的乌鸦 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小令的画面: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 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出示关键词语释义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小令的画面: 残阳夕照,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外,他愁肠绞断,也不知自己归宿在何方。 (二).品读赏析,感受诗情 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入,但已不难想见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联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画图,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 2、赏析“断肠人在天涯” 明确: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不仅写景而且写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于暮色苍茫中,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悲痛到极点的游子却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