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530190

9.3《声声慢(寻寻觅觅)》同步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10-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9次 大小:3614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声声慢(寻寻觅觅),同步,练习,答案,统编,高中
  • cover
9.3《声声慢(寻寻觅觅)》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项中,对《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开篇连用叠词,写出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这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是词人向苍天的悲惨呼告,同时也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心中的惆怅。“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从作者抬头仰望之景过渡到低头俯视所见。 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作者忧国忧民的心理。 2.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④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A.①句七组叠词连用,奠定了全词情感基调,写出了诗人若有所失的状态、孤独寂寞的处境以及凄惨、悲戚的心情。 B.②句意思是说天气忽暖忽寒,身体也就难以适应,诗人以“乍暖”之乐景反衬自己心中难以消除的无限悲哀之情。 C.③句中本欲用以御寒、浇愁的“三杯两盏淡酒”,却连傍晚的冷风都难以抵御,更无法消除诗人内心的无限忧愁了。 D.④句空中飞过的大雁是来自北方的旧时相识,它能够按时南来北往,而诗人却漂流困顿,寄离异乡,更加伤心。 3.李清照属于婉约派词人,但也不乏豪放派之作,从下列诗句中,选出属于豪放风格的一句( ) A.暗淡轻花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鹧鸪天·桂花》) B.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永遇乐》) C.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渔家傲》) D.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菩萨蛮》)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雅与俗分别拥有各自的美学起源。进入现代社会,雅与俗的不同根须伸入文化乃至社会各个层面,产生种种隐秘的回响。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甚至历久弥新。 “雅者,正也。”雅被视为“正”的普遍规范。“雅”据说曾经是古代的乐器名称;中国古代诗学之中,“雅”又指一种文体,《诗经》之中有“大雅”“小雅”。从“正”的普遍规范转换为审美趣味,“所谓‘雅乐’又称‘先王之乐’,是指正统的音乐”,通常包括乐舞、乐曲、乐歌,“雅乐”流行于宫廷,严格按照祭祀对象、主持者与参加者的身份规定演奏的乐器、数量与形制,否则即为“非礼”。象征与维护“礼”的各种规范的“雅乐”,其风格趋于舒缓、凝重、内敛、肃然而不是轻快地激荡跳跃。由于儒家文化的倡导与规训,后世的诗词文赋很大程度上传承了这种美学:中正平和,持重端庄,怨而不怒,遵从“温柔敦厚”的诗教。所以,叶燮强调奉雅为宗:“雅也者,作诗之原。”古代批评家的论述之中,以“雅”为中心词的术语络绎不绝,例如典雅、高雅、淡雅、古雅、雅趣、雅训,如此等等。从“礼”到“雅乐”,同时意味着文化权威的确立与肯定,种种文化经典由于“雅”的品质而充当圭臬,尤其是儒家经典。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释“典雅”为“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经典是“雅”的至高范本,纳入经典意味着获得了“雅”的认可与批准。 “俗,习也。”“俗”首先指风俗民情,通俗文化的一个潜在标识是,可以成为风俗民情的组成部分,譬如说唱、评书、民歌、谚语、笑话、相声、小品、地方戏等底层大众熟悉的文化形式。如同宫廷之于“雅乐”,流传的社会阶层也是“通俗”的首要地标。艰涩古奥的诗文与文人雅士的学识修养相称,所谓的“通俗”必须进入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的视野———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