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531898

第三单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课件

日期:2024-11-1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4次 大小:600768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第三,单元,永遇,口北,固亭,怀古
  • cover
(课件网)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文韬武略长剑傲立天地 栏杆拍遍英雄百炼成钢 重点 学习重难点 感受辛弃疾豪放悲愤的词风,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体会典故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难点 《四库全书》: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郭沫若: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臧克家:力挽山河,浩气贯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颗; 名垂宇宙,文光射牛斗,剩有悲壮词千篇。 初读课文,注意感受“沉郁顿挫,悲壮苍凉”的豪放风格。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著有《稼轩长短句》,流传至今的词作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他的词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把爱国词创作推向顶峰。他的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满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还吸取婉约词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在豪雄英伟之气为主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词。 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的多样化艺术风格,长于用典。 文学成就 写作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 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 1204 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而作。 永遇乐 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怀古 题目 登临地点 (原名北顾楼,取不忘中原之意) 怀古之作 解题 临古地 怀古事 思古人 传己志 抒己情 再读词作 整体感知 除了豪放之外,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bì xū 怀古词 观眼前之景 怀古之人事 抒一己之情 善用 典故 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 1.对比失落 《赤壁怀古》 2.同病相怜《蜀相》 3.昔盛今衰《乌衣巷》 4.物是人非《石头城》 5.借古讽今《桂枝香》 6.理性反思《赤壁》 怀人伤己型 怀古伤今型 理性反思型 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何为怀古咏史诗? 回顾知识 何为用典? 辛词长于用典,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人、古事来比喻 今人、今事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用典的好处在于能用极精简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思。恰当地用典,可使文章富有文采,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含蓄隽永,以一当十。 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思古人”“忆其事”。他想到哪些历史人物和他们的哪些历史故事,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思? 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典故。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孙权 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并数次打败曹操,保卫了家园。继承父兄遗业,27岁赤壁鏖兵,抗衡曹刘,三分天下。曹操夸赞:“生子当如孙仲谋。” 对孙权的赞叹、仰慕和怀念, 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 对统治者昏庸无能的指责和无奈, 想抗金报国,收复中原失地的强烈愿望。 人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