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533681

第4课《观沧海》课件(共18张PPT)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2024)

日期:2025-01-2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8次 大小:201253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学年,统编,课堂,同步,上册,语文
  • cover
(课件网) 观沧海 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其诗气势雄伟,格调慷慨悲壮。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作家作品 创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诗人在北征乌桓的途中登碣石山所作。建安十一年(206),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并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毅然北上伐乌桓。大战之后,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正值秋风萧瑟之际,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整体感知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jié dàn sǒng zhì sè 精读细研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到达,登上 多么 水波荡漾的样子 耸立 译: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1.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精读细研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巨大的波浪 动 景 静 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译:(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木长得茂盛。 译:萧瑟的风声传来了,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精读细研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像 它,指沧海 译:太阳和月亮不停运行,好像从海中升起; 银河 译: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里产生出来的。 译:我十分庆幸,可以用这首诗歌来歌咏自己此刻的心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运 达到极点 解读诗歌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开头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什么内容?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皆由“观”字展开,写登山观海所见。 开篇点题,交代观海的地点。 2.诗人看到、听到和想到了哪些景物?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看 想 听 秋风萧瑟 全景、动静结合、 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近景、静态 动态,展现了大海的 惊人力量和宏伟气势 互文、夸张 描绘出了大海吞吐日月、 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实 写 虚 写 3.诗人写“树木”“百草”有什么作用? 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地写海。用山岛上的“树木”“百草”来点染、烘托大海,衬托大海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写出了作者在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借此来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渴望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创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借助奇特的想象,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5.诗以言志,曹操是如何借助诗句来抒发他的豪情壮志的? 诗人没有直接抒写他的抱负,而是将其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象,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