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546188

选择性必修一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

日期:2024-11-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2次 大小:1081839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选择性,必修,5课,中国,古代,官员
  • cover
(课件网) 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 5 课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选官制度 考核制度 监察制度 【关键问题】:(问题底层逻辑:哲学三问) 中国古代先后实行过哪些官员选拔制度? 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与监察制度经历怎样的演变过程? 如何评价? (一)先秦:从世官制到荐举功劳制 思考1:世官制为何被取代? ①尚贤思想兴起; ②各国争霸图强,鼓励举荐人才; ③世官制自身的局限性(阶层固化)。 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二)秦朝: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含义】:指百姓和普通官吏都要向“法官、法吏”学习律令而为官,“法官”“法吏”负责宣讲法律和君主的旨意。 1、途径: 2、目的: 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统制舆论,钳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实质:文化专制 思考2:“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实质是什么? (三)汉朝:察举制 (2)方式: 地方官考察举荐(自下而上),重点考察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 乡里清议 (1)创立: 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3)科目:常科、特科 (4)重要补充:积功劳为官、征辟制 [征辟制]:察举制的补充,自上而下选拔官吏。两种方式:皇帝征聘称“征”,即“征召”;公府、州郡征聘称“辟”,即“辟除”。 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5)评价: 材料2: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入选的。“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材料1:在察举制下,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选士任官的唯一依据。地方士人只要有真才实学,有一定的社会威望,或有值得称颂的道德品质,就有可能成为察举对象,从而登上仕途。察举制有利于招徕各类人才。察举科目很多,有孝廉、秀才、明经、明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孝悌力田等不下十几种,而且又让熟悉地方情况的州郡长官亲任察举官,这就能把各类人才作为察举对象,选士任官。 (三)汉朝:察举制 ①打破了血缘世袭,促进了阶层流动; ②选拔了大批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④选官权由中央掌握,加强中央集权; ③儒家思想成为选官标准,改善社会风气。 ①主观性强,难保公平举荐; ②以官举士,形成门阀政治。 积极: 消极: 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四)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1、背景: 思考一:为什么九品中正制会取代察举制呢? ①汉末动荡,人口流动加剧,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 ②地方大族操纵选拔权,不利于中央集权; ③曹魏求贤若渴,察举制不合时宜。 2、推行: 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 3、内容: (1)设置中正: (2)品评人物: (3)按品授官: 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 评定士人资品,写出评语“状” 中正定品,吏部授官 4、实质: 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5、衰落: 随着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乡品: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本籍中央高官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 官品: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初设:将选官权收归中央,选拔人才,加强中央集权。 变形:门阀世族把持中正,控制选举压制寒门,成为维护士族特权和门阀政治的工具,不利社会阶层流动。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 (四)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选拔标准:家世 一、秦汉至魏晋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