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天气与气候”第二课时 风向和风力教案 一、背景分析 大概念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旨在让学生通过对学科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实现知识的系统化、整体化。根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小学科学教学应“遵循‘少而精’原则,聚焦学科核心概念,精选与每个核心概念相关的学习内容”。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围绕气象学的核心概念,如气压、温度、湿度等,引导学生理解风的形成原理和特性,帮助学生构建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整体认识,促进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并解决问题。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风向和风力”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天气与气候”第二课时的重要内容,集中探究天气现象中的风向和风力。教材从活动准备开始就主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怎样描述风的大小呢”这一问题引领学生从气温的描述转向理解更为复杂的风向、风力,建立对天气多元化描述的认知框架。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分为观测、探索和实践三大环节:(1)“我们来观测风”的环节,通过实地观测的方式,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体验风的方向变化。(2)“怎样知道风力的大小呢”部分引入了科学仪器———风速仪,让学生了解风力测量有其科学的量化标准。(3)“自制风向标”的活动让学生使用不同材料制作风向标,将抽象的风向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物理实体。 (二)大概念界定 大概念的一般模型架构能够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学科知识,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该模型架构通常包括核心概念、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三个层级。核心概念是学科内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点,即理解该学科的基石;上位概念则提供了更宽广的视角,是对核心概念的扩展和深化;下位概念则更为具体,是核心概念的具体实例或是对其的具体应用。对于本节而言,教学内容的核心概念为“风”,上位概念是“气象学”,下位概念则包括“风向”和“风力”。具体概念体系可见图1。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过晴天、阴天等天气状况,基本了解天气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可以初步使用符号描述天气情况变化。同时,学生处于中年级向高年级迈进的阶段,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学习主动性不足、耐心有限,仍需教师加强引导。因年纪尚小,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认识较为浅显,对于准确测量、科学实验的具体方法所知甚少,因此在天气与气候这一类需要长久观测的项目恒心不足,需要教师给予及时的关心与鼓励。 四、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能够全面理解风的概念,包括风的形成、风向和风力的定义及其重要性,解释风在不同环境中的作用,以及风与天气、气候的关联。 2.科学思维:能够运用观察、分类、比较和推理等科学方法,分析风的特性。 3.探究实践:能够设计并执行关于风向、风力的科学实验,包括使用风向标和风速仪等工具进行观测。 4.态度责任:养成对科学探究的积极态度,对学习新知识和技能保持好奇心。在科学实践中秉持诚实、公正的道德原则,理解气象观测技术对社会和环境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能够运用观察、分类、比较和推理等科学方法,分析风的特性。 2.能够设计并执行关于风向、风力的科学实验,包括使用风向标和风速仪等工具进行观测。 五、教学准备 指南针、视频播放设备、教学视频(关于风向、风力和风速的基础知识)、纸巾、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包括纸板、吸管、针和纸片)、风速计(用于演示)、《风级歌》相关资料、纸笔(用于记录观测数据)、自制风向标(学生用于实际观测的工具)。 六、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回想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气温的测量。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新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