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554903

选择性必修一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

日期:2024-12-2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1次 大小:927086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选择性,必修,5课,中国,古代,官员
  • cover
(课件网)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 2.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治国之本在治吏,吏治则国治。 ———唐·张九龄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西周至春秋:世官制 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一)西周至春秋:世官制 (二)春秋战国:举荐与军功爵制 荐举(自荐) 毛遂自荐 (三)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 (四)汉朝: 1.汉武帝推行察举制: ⑴方式: 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 ⑵科目: 讲求孝行、廉洁 选拔智略出众的优秀人才 德才兼备,正直不阿,能直言极谏 品德与文才兼备,又有良好的经学底蕴 明于儒学的经典,通晓儒术 常科 科目 特科 察孝廉 举茂才 贤良方正 贤良文学 明 经 2.积功劳为官、征辟 征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诏令郡国每岁向朝廷举荐孝者、廉吏各一人以备擢用,由此形成固定的“察举”之制。后孝者、廉吏合并为孝廉,它是汉代普通士人最主要的入仕途径。孝廉以外,还有一些临时性的察举科目,如茂才(秀才)、贤良方正、文学等。被举者一般都有符合儒家伦理道德标准、通晓儒家经书的共同特点。出身贫寒、40余岁始钻研《春秋》的公孙弘通过察举拜为博士,十年之内升至丞相,封平津侯,开创西汉建立以来以布衣身份拜相封侯的先例。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汉武帝推行察举制: 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五)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背景: 东汉末年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 2.创立: 220年,魏王曹丕采纳礼部尚书陈群建议推行 3.方式: 中正定品、吏部授官 4.标准: 家世、道德、才能→只看家世 5.影响: ⑴积极: ⑵消极: 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咏史》魏晋·左思 针对训练 1.(2023·浙江高考·16)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  ) 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 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 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 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 C 2.(2022·江苏高考·2)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由此可知,汉初(  ) A.选官重视品德才能 B.将儒学作为主导思想 C.注重任用专业吏员 D.皇权与士族相互依赖 C 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六)隋唐至清:科举制 1.发展历程: ⑴隋唐:产生与发展 ②内容: 科目 结果 制举 常举 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 每年举行,科目有明经和进士(这两科最受重视)等 考试合格,吏部选拔后正式任官。 ①特点: 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科目 概况 进士 考士人诗赋文才 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