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579360

第七单元《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联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11-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2次 大小:2299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第七,单元,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联读,教学设计
  • cover
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联读教学 教学目标 1. 深入剖析《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二篇散文的结构变化与情感起伏,并总结其中的异同点; 2. 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生活,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生活,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 古人常说,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海则情溢于海。今天我们一起寻性灵之境,品悠远之情,一起走进《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一起去探讨自然美景对个人感情的影响。 活动情境:学校文学社将举办一期读书沙龙活动,主题为”寻性灵之境,品悠远之情”。我们班谈论的主题是以《荷塘月色》与《我与地坛》为例,探讨自然给予个人的情感影响。 任务一:初读文本,品“一世界” 那么在这两篇文章里面,分别都提到了这么一句话: 《荷塘月色》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与地坛》 “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品读“一世界” 朱自清游荷塘,史铁生去地坛,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另一个世界,井且两个人都进入另一个世界。请问这两个世界指的是什么? 一个世界———现实世界 另一个世界———精神世界 小组合作:他们为什么要进离现实世界,现实世界给他们带来了怎样的困境?结合文章内容和写作背景思考。 人物 文章句子 写作背景 朱自清 1.心里颇不宁静 2.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家、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朱自清受五四精神影响,在学者的外表之下,却有一颗炽热的“斗士之心”,朱自清在思想上彷徨于歧路。 史铁生 ①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②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年仅21岁的他从此在轮椅上度过。 朱自清:因杜会的原因心情低落夜游清华园的小荷塘。 史铁生:因个人原因心里绝望无意闯进了地坛。 现实世界给他们带来的是苦恼、迷茫,痛苦。 任务二:细读文本,品“另一世界” 小组探究:面对现实世界带来的苦恼和迷茫,朱自清走到了荷塘,史铁生进了地坛。在荷塘和地坛中,他们走进了另一个世界。让他们进入另一个世界的荷塘和地坛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请找出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景物 特点 手法 荷塘 ①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②月色:月光、青雾 ③四周:黑影、倩影 静谧淡雅 朦胧梦幻 1.多修辞(比喻、拟人、通感) 2.多角度(远近、高低、动静、虚实) 3.多感官(视觉、触觉、嗅觉) 4.精炼字(叠词、动词) 地坛 ①剥蚀了…野草荒藤 ②蜂儿;……蝉蜕;露水 ③落日;雨燕;孩子的脚印;…… 宁静、沧桑 远离人世喧嚣 充满生机和活力荒芜但不衰败 1. 动静结合 2. 多种感官 《荷塘月色》 朱自清月下的荷塘———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 《我与地坛》 史铁生笔下的地坛———虽荒芜,但不衰败,时时处处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任务三:读文本,探情景的关系 小组合作探究:两位作者在“另一个的世界”分别想到了什么?他们有何收获? 想到了 收获 朱自清 江南采莲 《采莲赋》 《西洲曲》 精神畅游 内心宁静 史铁生 想过关于死的事,为什么要出生 参透生死 走出低谷 《荷塘月色》 朱自清月下的荷塘———不宁静的心变得平静,一次精神畅游 情随景迁,情景交融。 《我与地坛》 史铁生笔下的地坛———找到了精神家园,获得了精神支柱 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任务四:联系实际,寻人生困境出路 请看现实实例 7月5日,出道30年的天后李玟自杀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