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线与角》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线与角》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中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提出了: 结合实例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距离;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大小关系;会用量角器量角,会用量角器或三角板画角。 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增强空间观念和量感。” 《课程标准》在“学业要求”中指出: 能说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共性与区别;知道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能在具体情境中运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简单问题; 会比较角的大小;能说出直角、锐角、钝角的特征,能辨认平角和周角;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能用直尺和量角器画出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30°,45°,60°, 90°的角。”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直线、线段和射线、角的认识、角的画法、角的度量。 (三)学生认知情况 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初步认识线段,认识过直角,知道锐角和钝角的基础上学习的。 二、单元目标拟定 1.结合实例了解直线、线段和射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2.知道平角与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锐角、直角、钝角之间的大小关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80°、90°的角。 3.在从事物中抽象出线段、射线和直角,由线段想象射线和直线,以及利用活动角认识各种角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4.对周围环境中线与角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能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知道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2.认识平角和周角,理解各种角的形成过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3.建立角的概念,正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4..辨认各类型的角,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并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二)教学难点: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特征。 2.认识平角和周角,理解各种角的形成过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会用三角尺画30°、45°、80°、90°的角。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线与角”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学生积累探索图形特征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开始,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这一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参与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还要多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不要在操作之后就简单地机械地让学生模仿老师或教科书上的语言,而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完善结论。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从具体编排来说,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本单元教材在内容和活动设计上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现象,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理解几何知识。如:通过绷紧的弓弦、人行横道线、拉直的鞋带等认识线段;通过手电筒射出的光线认识射线;通过小明的上学路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在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中抽象出"角”。 二是注重观察、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如:通过测量从A点到B点三条线的长度,认识两点间的距离;通过折纸认识平角和周角;通过做活动角、观察角的变化,认识各种角的联系和区别。这些观察、操作活动、丰富了学生关于"线和角”的感性经验,有利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