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知识梳理(学生版) 一、作者作品 1.《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 ,题目是后人所加。文章采用举例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 ”的观点。 2.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 ,字 。战国时期著名 , 代表人物。著有 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 ,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 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 之一。四书指: 、 、 、 。 二、课文内容概括。 第一段举例论证:舜发于畎亩,后成为君主,傅说举于版筑为相,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后辅佐武王,管夷吾举于士,后任用为相,孙叔敖举于海,成为令尹,百里奚举于市,官居大夫,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 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段在六个事例作为事实论据的基础之,道理论证。 发表议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 劳筋骨,饿体肤,空乏身,行拂乱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所不能。”指出 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 第三段论述经受磨练的益处,正反对比论证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个人角度从正面证明生于忧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国家角度从反面证明死于安乐。 第四段: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朗读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空乏/身,行拂乱/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字音字形 舜( ) 畎( )亩 胶鬲( ) 曾益( ) 拂士( ) 五、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降: 任: 人恒过 行拂乱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困于心: 衡于虑: 而后作: 征于色: 发于声: 而后喻: (二)通假字 1. 曾益所不能 2. 衡于虑 3. 入则无法家拂士 (三)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必先苦心志 劳筋骨 饿体肤 空乏身 动心忍性 行拂乱所为 2.动作状: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股国外患者 3.名作动: 人恒过 (四)一词多义。 1.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 2.拂 行拂乱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3.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征于色 困于心,衡于虑: 生于忧患: (五)古今异义 1.然后知生于忧患 古义: 今义: 2.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 今义: 3.发于声 古义: 今义: 4.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 今义: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义: 今义: 6.征于色,发于声,面后喻 古义: 今义: 六、重点语句翻译。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所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七、理解默写 1.课文的中心论点: 。 2.承之文例证,得出结论: 。 3.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 。 4.由个人作为之升到国家治乱,提出论断的句子: 。 5.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 。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是: 。 八、内容理解 1. 文章讲的是什么问题?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第一段承之启下的句子什么?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