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雪 教材分析 《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词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核心素养 结合注释理解全词大意,梳理出作者的观察顺序,探究写景、议论、抒情三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鉴赏凝练、准确的语言,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通过诵读,提升审美能力,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进一步领会词人伟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激发情感共鸣。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天骄”等词语,并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2.借助注释、旁批和补充资料自主读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关注词的重音、停连、节奏及语气、语调、语速等,正确朗读诗词,准确传递诗人的情感。 4.感受词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难点 1.所谓“三分诗七分读”,将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品味鉴赏能力作为学习重点之一。深入感知词作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也是学习这首词的重点所在。 2.词上阕写景是下阕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为教学难点。 教学突破 借助音像辅助教学资料进行教学,并引导学生学习品读这首词,不仅品味其精美的语言,更要领略伟人的精神境界。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想 要熟读和背诵这首词。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细致地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地感受词中的意境,深切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雪景,引入新课,揭题 引导学生描绘雪景,并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交流)相机引入:1936年2月,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毛泽东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咏雪的词。词中展现了塬上怎样的雪景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教师揭示课题) 二、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文集》。 三、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听范读,正读音,感受气势。 2.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沁园春(qìn) 惟余莽莽(mǎng) 分外妖娆(fèn ráo) 数风流人物(shǔ ) 折腰(zhé) 稍逊风骚(xùn)(sāo) 还看今朝(zhāo) 3.听第二遍时,请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怀。 在扫除文字障碍的同时,让学生对全词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这样可以一开始就使学生形成感性上的认识,通过范读给全词定下一个磅礴大气的基调,也为学生即将进行的朗读树立一个较好的范例。 4.学生自由朗读全词,要求读准确、流畅。 四、再读课文,理解词意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这首词字面上的意思,将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交流解决。 2.概括这首词上、下阕的主要内容。 提示: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通过初步学习《沁园春·雪》,领略了北国雪景的风姿。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文本,一起探究。 二、合作探究,解读本文 1.齐读上阕,感知内容。 (1)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学生可能用找上阕中心句的方法直接答“北国风光”,教师可从准确性的角度引导学生明确“风光”可指春、夏、秋、冬四季景象,太宽泛,不准确。 (2)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