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588129

部编语文九上第3课 我爱这土地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1-0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7次 大小:4734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语文,3课,我爱,土地,教学设计
  • cover
3、我爱这土地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被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作于1938年11月。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暴风雨等一系列鲜明的意象来表达诗歌的丰富内涵。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核心素养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读懂诗歌的基本内容,细致梳理诗歌蕴含的信息,深入鉴赏诗歌,理解“鸟”“土地”等中心意象的深刻内涵,提炼诗歌逻辑和诗眼,深化对诗情的理解,感受诗歌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感受抗战历史,感受中华文化,感受知识分子的匹夫之责,自发确立和深化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提高对美的欣赏、鉴别和评价能力;感悟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担当,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目标 1.梳理资料,了解并说出诗人艾青的相关信息及本首诗的写作背景。 2.通过默读、勾画挖掘诗歌背后的丰厚内涵,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探究理解并表述“鸟”“土地”“黎明”等意象的内涵。 3.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如默读感知、自由朗读、示范朗读、走动朗读、小组互读、小组齐读等)和恰当的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掌握赏、读结合的诗歌学习方法。 4.体悟诗歌饱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和匹夫之害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难点 1.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突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学习要注重朗读,朗读要贯彻课堂教学始终引导学生感受这首诗选取的意象表达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想 《我爱这土地》作为诗歌单元的名篇,应重点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格调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代表作有《大堰河———我自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等。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我的保姆。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1996年5月5日,因病逝世,享年86岁。 2.解题,背景介绍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 “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1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诗人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诗人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诗。 三、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