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一、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阶段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 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 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 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 十月革命 确立政权 社会主义经济改革阶段 (1)单一的公有制;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排斥市场。 (1)片面发展重工业; (2)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损害了农民积极性; (3)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4)日益僵化,苏联解体。 主要特征 弊端 苏联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 1.背景 (3)苏共二十大召开。(1956年“秘密报告”) 1953年,斯大林逝世 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 (1)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 (2)斯大林去世(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 2.内容 (1) 农业 (重点) (2)工业 ①实行 ,提高收购价格;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 ; ③大规模 、提倡种 等 ①废弃 ; ②给企业 ; 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 。 农产品收购制 家庭副业 自主权 垦荒 玉米 部门管理体制 部分权利 物质利益 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 有人说:“他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评价赫鲁晓夫 有人评论:“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旧时代的泥淖中而不能自拔。” 积极性:一定程度冲破了传统观念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 局限性: 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改革脱离实际、盲目急躁,造成了混乱。 1953—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5%,是美国的2倍; 1954年,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 1961年,苏联发射的人类历史上第一载人航天宇宙飞船成功绕地球飞行并安全返回地面。 3.评价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 (2)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 (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4)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1.内容 3.成效与问题 ·取得一些成果(军事实力); ·1975年以后,经济增长率下降,进入停滞时期。 2.重点: 工业,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每两位科学家中有一位在研究军工;苏联的宇宙飞船可以到达月球和火星,汽车却故障频出且耗油惊人;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很多人经常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 材料一:勃列日涅夫认为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1971年开始,勃列日涅夫讲话中只讲“完善”和“发展”原有体制,否定和讳言“改革”。 安得罗波夫 1914年—1984年 契尔年科 1911年—1985年 戈尔巴乔夫 1931年—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 (1)国内潜伏危机: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出现社会动荡,不满情绪上升。 (2)国际面临挑战: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率先走出“滞胀”,经济持续增长。 1988年,戈尔巴乔夫(左)、里根(中)和老布什(右)在纽约合影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上主要围绕社会生产力进行“加速发展战略”,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政治上全盘西化,实行多党制和议会政治 他提出了通过租赁承包制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利用农村的经济体制变革带来的红利来发展农业生产。可惜由于太急功近利,不等农业生产发展取得真正的提高就将工作中心转为政治体制改革。其结果是其农业又一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