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课时 教材解读 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但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时间去探究发生在身边的声音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在学生初步感知声音之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并能通过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学生建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个概念。本节课是本单元最重要的一节课,只有认识了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才能继续研究声音高低、强弱的变化;才能探究音高的变化;才能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方式传播的,了解耳的构造以及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等一系列有关声音的问题学生以以前的生活经验,是很容易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的:大多数学生认为声音是通过敲打、碰撞、拍打、、、等产生的。本节课的教学需要设计几个循序渐进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难点是“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实验往往是学生热衷的,并且能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重难点的突破关键就在两次实验探究上。用实验层层推进学生的思考,从关注动作的本身到关注发声物体的变化,从而构建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科学思维: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3.探究实践: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4.态度责任: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提出自己的观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尝试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观察到物体发声时在振动的证据。 教具学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锣、竖笛、演示台、记录单等。小组:1面鼓、1把钢尺、1根固定在木板上的皮筋、1个音叉,一包米粒和1个装有水(占深度的2/3)的烧杯、《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引入:3分钟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先来听一段声音,听听看,你能听出多少种声音?预设:……师:我们周围的许多物体都会发出声音,那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请几位同学说说看。预设:……【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师:同学们的想法真多,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板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二、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0分钟1、让橡皮筋发出声音10分钟【准备:橡皮筋、支架】师:老师这里有一根橡皮筋,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谁能来说说看?预设:……师:我们可以尝试一下。为了清晰地听到橡皮筋是否发出声音,我们实验时要注意什么?预设:保持安静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号盒子中的橡皮筋,每人一根,试试看吧。(1分钟)预设:学生尝试师:接下来我们小组内交流一下:(ppt出示) 请几位学生进行汇报,发声的和不发声的都有。(1)你是怎么做的?(2)你观察到什么现象?(3)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预设:学生汇报,有些做法能发出声音,有些做法不能发出声音。师:是不是只要我们对橡皮筋用力,橡皮筋就能发出声音呢?我们接着来探究一下。 实验步骤: 1)将橡皮筋两端固定在木棒上。 2)如图,轻轻弹拨橡皮筋和拉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是否能发出声音。 3)一边观察,一边填写记录单。请同学们收起1号材料盒,拿出2号材料盒,试试看吧。预设:学生完成实验,并且记录(2分钟)师:谁能说说,橡皮筋发声的时候是怎样运动的?你能用手势来比划一下吗?(请同学站起来演示一下)预设:学生观察,演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