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毛泽东 1.了解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分析文章的论证逻辑,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 学习目标 写作背景 从1959年开始,我国持续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遇重大挫折。1961年1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九中全会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一场持久的大规模的全国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展起来。1963年,中共中央在杭州召开总结“四清”运动试点经验的小型会议,讨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问题。会议讨论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 中共中央印发这个文件前,毛泽东同志在前面加写了具有前言性质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一大段内容,提出应当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这一阐述,坚持和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一是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对应文章关于第一次飞跃的论述) 二是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对应文章关于第二次飞跃的论述) 题 解 本文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①从开头到“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是第一部分,提出了本文的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既鲜明地提出了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的唯物主义观点,也辩证地提出了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和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下文就围绕这一核心观点进行论述。 ②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到“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第二部分,分析问题,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论述认识的辩证过程和规律,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过程,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③从“现在我们的同志中”到结束是第三部分,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 思考:本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思考2:本文的题目是一个问句,文章的开头部分就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鲜明地提出了论点。请针对论点提出的方式,分析其表达效果。 首先,针对“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进行了两次设问,分别针对的是客观唯心主义及主观唯心主义,然后分别给与了否定回答。 接着,连用两个“只能”,水到渠成地提出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并指出了社会实践的三个方面———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 最后,阐释了群众掌握正确思想的伟大意义: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力量。 (1)巧妙地运用设问的方法在立论中渗入了驳论的成分,增加了议论的容量,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2)本文以设问句开头,在自问自答中提出了自己的正面主张,使正确的观点和错误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照,使观点极为鲜明。 (3)连用三个问句,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形成了一种高屋建瓴的论辩气势。 思考3:本文的第一部分(引论部分)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①通俗易懂。用口语“天上掉下来的”和“头脑里固有的”代替专业名词(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贴近生活,易于农村干部理解。 ②用语准确。用两个“只能”限制,强调没有例外,强调“人的正确思想来自社会实践”这一途径是唯一的,使论断严密无漏洞; ③严密。逻辑上,“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由低级到高级,是递进关系,顺序不能互换,表达严密。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思考4: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什么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思想改造影响着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 【实践】 思想 【认识】 决定 反作用 正确 错误 思考4:正确思想的形成过程两个阶段(即两次飞跃)的具体是怎样的?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