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599336

13.2《致大海》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5-02-0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100次 大小:8373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3.2,学年,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
  • cover
13.2《致大海》同步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课文导航】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普希金及其创作风格,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梳理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内容,分析大海的象征意义。 3.领悟诗人通过对大海的热爱和赞颂所表达的情感。 二、学法指导 1.品味优美的诗歌语言,学习丰富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了解普希金的生平、主要作品及写作的时代背景。 3.理解诗中的意象与意境,会诗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4.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三、知识拓展 >>1.作者作品 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莫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 普希金的抒情诗有800余首,内容非常广泛,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自由颂》《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也有大量的爱情诗和田园诗,如《致克恩》和《我曾经爱过你》等。 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2.背景资料 《致大海》是一首著名的政治抒情诗,这首诗写于1824年,是在12月党人武装起义的前一年。此前,由于普希金的激进思想不容于沙皇专制政府,他们原想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由于他老师说情,让他去了南高加索,其实是变相流放。普希金性格刚正不阿,不愿迎合当地总督,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走前,普希金站在髙加索海边登髙望远,波涛汹涌的大海激荡起他的万端思绪,流放生活期间远离朋友、远离文学界,精神上非常孤独,他也曾产生过从海上逃亡到南欧、彻底离开俄国的计划,但宣告失败。就是在这种抗争无效期望渺茫的心境中,孕育了这首诗篇。 >>3.题目解说 致,向对方表示情意。 大海,诗歌抒情的对象。 >>4.知识链接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抒情诗语言的丰富、简洁。他的抒情诗的语言使用广泛,不仅包容了浪漫的美文和传统的诗歌字眼,还有现实的话语、日常惯用语和乡野民间词汇,甚至还有古斯拉夫语和时髦的外来词等等。尤其是他关于爱情的诗歌,篇幅不大,但结构紧凑、语言精练、十分精致。 拿破仑曾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引入俄国,激起俄国代年青知识分子反抗沙皇专制暴政的革命热情,推进了俄国和整个欧洲反对封建统治的民主主义运动的发展,所以普希金在《拿破仑》一诗的最后称“他为俄罗斯人民指出了崇高的使命,给世界以永恒的自由”一句话,在普希金看来,拿破仑是一面张扬着自由主义精神的旗帜。 拜伦是英国历史上的浪漫主义诗人,《再别康桥》中涉及到的康河其上游即名拜伦潭,可见拜伦已成为英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拜伦思想的核心有两个词:“自由和正义”。他有两句名言,“我可以独自兀立于人间,但绝不把我自由的思想换取一座王位”,“啊,自由,你在牢狱里才最为灿烂”。表达了对自由的深刻理解,意思是只有失去自由才能倍感自由的可责。拜伦不仅歌唱自由,而且还身体力行地投入到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的战争中去。最后病死在战争的前线,为自由而献身。拜伦的精神是自由主义精神。 >>4.课文解读 《致大海》 普希金 由于普希金的激进思想深为沙皇政府的不满,1824年,普希金再次遭到流放。流放之前,普希金满怀激情写下了《致大海》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大海的庄严颂歌,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对自由的热情礼赞。整首诗就像汹涌澎湃的大海,奔放不羁,一泻千里。 与大海离别之前,身处南高加索的普希金,面对优美的自然景色,哥萨克的风土人情,激发起诗人的浪漫主义诗情。站在高加索海边的岩石上,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诗人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