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601807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5-05-1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3次 大小:2345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教案,统编,高中
  • cover
李凭箜篌引 教学目标 1、品味鉴赏相关意象及词语,感受诗歌创造的想象瑰丽的审美意境;; 2、归纳总结诗歌描写音乐的艺术技巧; 3、结合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作中饱含的情感心境。 教学重点: 品味欣赏,从意象、炼字、技法、情感入手分析李贺诗作“足以泣鬼”的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鉴赏诗歌凄艳诡谲的艺术魅力,总结其作品的艺术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唐诗里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歌,其中三首最为著名,一首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首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还有一首就是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了。清人方扶南曾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李贺笔下的这场音乐盛宴,去领略它“足以泣鬼”的艺术魅力。 二、课前准备 1、作者介绍 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李贺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 其作品继承前代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新奇瑰丽的意境,被后人称为“诗鬼”。 2、解题 李凭: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他的精湛技艺,受到当时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很多诗人都为他写过诗,《李凭箜篌引》是其中的精品。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3、诵读诗歌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三、鉴赏探究: 【学习任务一】探究诗歌的意象 教师引领:赏析古典诗歌首先要从它的重要元素“意象”入手,不同的诗作因不同意象选择与使用而呈现不同的姿态和风格。 活动1:请大家诵读诗歌,找一找在这首诗中,李贺写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我们看到诗人回避了生活中常见的意象,选择了浪漫的神话意象,如娥皇、女英、素女、昆仑山、凤凰、玉帝、女娲、吴刚、玉兔等,用天马行空的想象描写神仙的世界,展现李凭音乐的神奇魅力。 活动2:除了对意象的选择奇特之外,李贺诗歌中对色彩的大量使用,尤其是凄寒的冷色和艳丽的暖色并置也是其特色之一,请大家结合相关的诗句进行赏析。 我们发现:诗歌在对大量意象的描写中,穿插了各种意象不同的色调。比如:首句“吴丝蜀桐张高秋”点明李凭演奏的时间,即在清冷萧瑟的深秋时节,这也为后文奠定了一种凄冷灰白的色调。另外诗歌中直接体现寒冷之色的词语,如“冷光”“寒兔”,以及间接暗示色彩的词语,如昆山之玉的冰冷等,都让天地间充斥着一种凄寒冰冷的氛围。与此同时,诗人也将暖色调的词语穿插其间。“紫皇”兼指天上及人间的皇帝,诗人选取女娲炼石所用的五色石、颜色艳丽的芙蓉花等意象,使其成为清冷氛围中一抹艳丽的色彩。所以李贺诗歌中的意象有瑰丽,有凄寒。正如现代古典文学研究家罗根泽对李贺的评价“冷如秋霜,艳如桃李”。 教师总结:我们看到李贺诗歌的意象繁杂宏阔、人景共筑,现实与神话结合,构成了瑰丽多姿的意境。诗人正是用如此奇幻多变的意象给我们展现李凭音乐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力量。(板书:意象丰富奇幻) 【学习任务二】探究诗歌的炼字艺术 教师引领:一首好的诗歌,一首经得起岁月淘洗、经得起众生咀嚼的诗歌,往往会在遣词造语上狠下功夫,“鬼才”诗人李贺深知这个道理,因此他在炼字上呕心沥血,追新求奇,用词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