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605489

第26课 诗词五首 赤壁 教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4-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5次 大小:2022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6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2024-2025
  • cover
26《赤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春望》《赤壁》两首诗,读懂近体诗韵律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2.结合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鉴赏诗人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领悟诗歌艺术技巧。 【重点难点】 鉴赏诗人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领悟诗歌艺术技巧。 【教学流程】 一.词语导入 [铜雀台]“铜雀台”是什么的?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假托曹植《铜雀台赋》中的句子“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虾蝾”,将其改为“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以此激起周瑜的抗曹之心。 杜牧在《赤壁》中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杜牧的诗歌《赤壁》 二.初读感知(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1.学生自由大声朗读,在书上画出朗读节奏,揣摩韵味。 2.找到押韵的字,朗读时尝试把韵拖长,语气要舒缓一些,体会音声之美。 3.全体学生齐读。 ⑴折(zhé)戟(jǐ)销(xiāo)前朝(zhāo) ⑵节奏: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⑶押韵的字有:销、朝、乔。 这些韵字押“ao”韵,吟诵诗歌时,一般“韵要拖长”,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这一点,请再有感情朗读一遍本诗,语气要舒缓一些。 三.解题 1.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简介: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咏史诗: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四.参照注释,理解诗意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注释,再次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意,同时提出疑难问题。 折戟②沉沙铁未销③,自将④磨洗认前朝⑤。 东风不与周郎⑥便,铜雀⑦春深锁二乔⑧。 【教材注释】 ①选自《樊川诗集注》卷四。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南岸。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合在此击败曹操大军。诗中所写的赤壁,实为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作者是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 ②[戟(jǐ)]古代兵器。 ③[销]销蚀。 ④[将]拿,取。 ⑤[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遗物。前朝,这里指赤壁之战的时代。 ⑥[周郎]即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东汉末孙策、孙权手下的重要将领。他曾利用东风之势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⑦[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建于邺城(今河北临潼西),因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 ⑧[二乔]即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东吴美女,被称为大乔、小乔。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译: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五.赏读全词,体会本诗的哲理。 1.品读一、二句: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从一只折断的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预设:①借“折戟”叹指当年的赤壁之战。②借“沉沙”叹指英雄无用武之地,暗讽当朝昏庸。③“磨”“洗”“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诗人兴奋的情绪和对历史事件的高度关切,引出后两句对历史的咏叹。 备课: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这两句的主要作用并不在此,它本身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