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605906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03:理解文言句式(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4-11-0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3次 大小:7503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5年,理解,解析,原卷版,句式,文言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言文阅读专题03:理解文言句式 (解析版) 考点解析: 考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B 级),不同的句式和用包括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特别是复习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时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必备知识: 1.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动词用。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如: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柳敬亭传》)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 2.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式。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动词前边用“见”“受”表示被动,构成“见(受)+谓语”的形式。如: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受)+谓语+于”的形式。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3)在动词前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 (4)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如: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5)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