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自我保护》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准确识别校园暴力的常见形式,包括身体暴力、语言暴力、社交孤立等。 掌握应对校园暴力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如自我保护技巧、沟通技巧、寻求帮助的途径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应对校园暴力的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对校园暴力的防范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正义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预防校园暴力的行动中。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让学生深刻认识校园暴力的危害和表现形式。 教会学生有效的预防校园暴力的方法和应对策略。 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勇敢地面对校园暴力,并正确运用所学策略进行自我保护。 培养学生长期保持预防校园暴力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学准备 1. 收集校园暴力相关的案例资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制作成教学课件。 2. 准备角色扮演的道具,如模拟校园场景的布景、代表不同角色的服装和道具等。 3. 制作预防校园暴力的宣传海报和知识卡片。 4. 安排小组讨论的教室布局,确保学生能够充分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展示一段校园暴力的视频片段,视频中呈现学生之间的争吵、推搡等冲突场景,画面生动且具有冲击力,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和震惊。在播放视频时,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和反应,营造紧张的氛围。 2. 视频播放结束后,立即关闭屏幕,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讨论上。提问学生:“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这种情况在我们的校园里可能发生吗?你们对校园暴力有什么了解?”以连珠炮式的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分享自己对校园暴力的初步认识和感受。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即使回答不完全准确,也应从中找到积极的方面进行点评,为后续的教学营造积极的氛围。 (二)知识讲解 1. 讲解校园暴力的定义和常见形式 利用精心制作的课件,以简洁明了的文字展示校园暴力的定义:校园暴力是指在校园内外学生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在讲解定义时,对重点词汇进行突出显示和详细解释,如“蓄意”“恶意”“身体伤害”“精神损害”等,确保学生准确理解每个词的含义,从而深刻把握校园暴力的内涵。 随后,通过丰富多样的图片和简单易懂的案例详细介绍常见的校园暴力形式。对于身体暴力,展示一些学生打架受伤的图片,结合案例讲解具体的殴打、踢踹等行为;对于语言暴力,呈现一些带有侮辱性语言的聊天记录截图或场景图片,举例说明辱骂、嘲笑、起侮辱性绰号等行为的表现;对于社交孤立,用图表或示意图展示学生被故意排挤在群体之外的情景,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其对受害者心理的影响。在讲解过程中,不断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问学生是否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情况,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校园暴力的各种形式及其在身边的潜在存在。 2. 分析校园暴力的危害 对受害者的危害:从身体伤害方面,讲述一些因校园暴力导致受伤甚至残疾的真实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身体伤害的严重性;在心理创伤方面,通过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讲解,阐述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形成机制,并举例说明受害者可能出现的行为表现,如成绩下降、厌学、社交恐惧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心理创伤的深远影响;强调校园暴力对受害者学习成绩下降的直接关联,引用相关研究数据说明其普遍性。 对施暴者的危害:指出施暴者可能会面临学校的纪律处分,如警告、记过、留校察看等,详细讲解不同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