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苏格拉底为维护法律的尊严而死 窃负而逃,乐忘天下 西方:重法律 法律至上 中国:重教化 礼在法上 法律: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订或认可,受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的总称。 教化:指政教风化,对社会和个人的约束力时相对软性的,强调到的感召与自律,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是对法治的有效补充。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中华法系与儒家礼教 英美、大陆法系与宗教伦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防范与惩处 教育与引导 硬 软 【课程标准】 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目录 一、礼法之争———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二、礼法融合———封建王朝的法律与教化(汉) 三、礼法完善———封建王朝的基层教化(宋) 一、礼法之争———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 1.夏商西周时期 夏朝 商朝 西周 《禹刑》 《汤刑》 《九刑》 左传 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人殉(敬天) 西周统治者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材料一: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 ———武树臣:《中国成文法的起源》 习惯法 一方面要“敬天”,秉承上天的旨意行事; 另一方面又要“保民”,即施行德政,以争取民心。 德治思想的渊源 法治思想的渊源 是统治者的自我约束,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推动儒家德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 ◎子产作刑书 子产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法治 叔向 叔向反对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 德治 一、礼法之争———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 思考:双方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子产“铸刑书”引发了辩论,这是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 铁犁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发展 私田增多,公田不治,(井田制)破坏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礼崩乐坏,战争不断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士阶层壮大,学术下移,百家争鸣 诸侯国君寻找治国新思想 代表人物 1 人性 2 治国 3 德治与法治之争 儒家与法家之争 儒家 法家 2.春秋战国时期 代表人物 1 人性 2 治国 3 孔子 孟子 商鞅、韩非 人性本善 人性本恶 为政以德、节用爱人 实行仁政、轻徭薄赋 实行法治、赏罚分明 以法为师、以吏为师 VS 一、礼法之争———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 在思想界 体现为 历史镜头一:相同的时代不同的道路 一、礼法之争———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 结合所学,思考:谁的主张会被接纳?为什么? 一、礼法之争———春秋战国成文法运动 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儒家 法家 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在重视富国强兵的君主看来,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 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法家思想更适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 VS 历史镜头一:相同的时代不同的道路 结合所学,思考:谁的主张会被接纳?为什么? 有积极意义 符合时代需要 秦 朝 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秦朝时期 ◎ 把工作带进坟墓的秦简主人喜 ◎《云梦睡虎地秦简》局部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 一、礼法之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