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红烛 教学目标 1.把握“红烛”物象的特点,知人论世,赏析诗歌。学会赏析咏物诗,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体会诗人借助红烛表达的青春困惑以及为理想献身的选择,对理想的坚毅追求。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炽热的心,感受“红烛精神”。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把握“红烛”物象的特点,知人论世,赏析诗歌。 2. 体会作者对理想的坚毅追求,感受“红烛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借助红烛表达的青春困惑以及为理想献身的选择。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由闻一多之子闻立鹏的画作《闻一多像》导入。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画作。这幅画是闻一多之子闻立鹏创作的《闻一多像》。在这幅画中,闻一多和他身旁燃烧的红烛并置,成千上万支正在燃烧的烛光染红了大地,映衬出闻一多坚如磐石的身影。那为什么在儿子的心中父亲的形象与红烛密不可分,相互辉映呢?那就需我们一起走进闻一多的《红烛》。 赏析咏物诗《红烛》,感受“红烛精神”。 任务一:朗读诗歌,了解诗歌题材。 思考:从诗歌题材类型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细致刻画其某些特征借以抒怀言志的诗歌。咏物诗赏析方法: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声色形味、活动心理、品质特点、所处环境)。2.体悟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志。(由物及人,知人论世,抓物与情志的契合点) 任务二:赏读诗歌,感受“红烛精神”。 走进红烛,感知物象特点;走进作者,感受红烛精神。 请同学们先完成下表中有关“红烛”物象特点的相关内容,再由物及人,思考红烛与闻一多的契合点,体悟诗人所寄寓的情志。 形态心理冲突精神红烛红色 蜡体 火魂烧蜡成灰 才放光出伤心流泪 心火发光灰心流泪 创造光明燃烧自己,照亮世人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闻一多红心 赤诚 热烈自我价值 实现理想遭受摧残 牺牲自我不惜牺牲,拯救世人不计得失,无私奉献 知人论世,以便更好体悟诗人所寄寓的情志。 闻一多(1899-1946):1919年清华大学,五四运动中承担宣传工作,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饭厅门前。1922-1925年留学美国,加入爱国学生团体“大江会”,团结爱国人士,宣传爱国精神。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写下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1925年创作《七子之歌》。1925年回国后,面对中国社会的沉重现实,他说“只要是你的祖国,再丑、再恶,也要爱他。”1945年12月1日,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1946年7月15日,在李公朴追悼会上,他最后一次讲演。他说,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下午,他遭国民党特务伏击,不幸遇难。 重难点突破:闻一多的困惑冲突与选择 为什么要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理想就必须遭受摧残,牺牲自我?为什么创造光明的美好动因,却只能落得个苍凉寂寞的灰心流泪?为什么让英雄流血还要流泪?这些都困惑着年轻的闻一多。闻一多在美国留学时,美国的发达,还有西方文化无处不在的强烈自我意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极度推崇,他不会不受影响;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他也会感到失望。是选择躲进书本的避难所,做一个学者;还是接受美国大学的邀请,当一个教授;还是留在这黑暗的是非之地继续斗争?他面临着的是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历程中所会遇到的矛盾困惑,是是否愿意以生命的消耗与毁灭为代价去获得“光明”的艰难抉择。经过自我审视,闻一多实现了自我超越,明白了自己的使命。 他选择亦如红烛一般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唤醒沉睡的中国,使民众觉醒奋起,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拯救他们,解放他们。纵然这条路会遭到黑暗反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