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讽谏帝王是一件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因为讽谏帝王,比干被挖心、屈原被放逐,但唐朝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不仅没有招来杀身之祸,反而成就了一段“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的佳话!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谏太宗十思疏》,体味其流畅的艺术文气和魏征敢于直谏的报国之心。 情景导入 学习目标 掌握并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培养自主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掌握“十思”的主要内容,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体会本文的说理风格,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文化传承与理解: 审美鉴赏与创造: 思维发展与提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年),字玄成,巨鹿曲阳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于《贞观政要》。 一代名相 写作背景 本文乃贞观十一年,魏征致唐太宗李世民的奏章。太宗李世民,随父李渊起兵反隋,战功赫赫,生活简朴,政绩显著。登基后,改年号为贞观。贞观初期,太宗吸取隋炀帝败亡的教训,继续保持节俭谨慎的作风,推行诸多惠及国计民生的政策。数年治理之下,国力增强,民生改善,边防稳固,内外安宁。然而,太宗渐生骄奢之心,大兴土木,广搜奇珍异宝,频繁巡游,耗费民力财力。魏征对此深表忧虑,洞察繁荣背后的隐忧,在众臣颂扬之际,他屡次上疏直言进谏,促使太宗幡然醒悟。文章力陈“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之理,太宗阅后深感惭愧,承诺接受忠言,改正过错。 劝谏 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 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 “贞观之治”。 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解题 文化常识链接 “疏” 封建时代臣子向皇帝提出建议的文书。如晁错的《论贵粟疏》、贾谊的《论积贮疏》等。疏主要特点: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但经常突破骈文的束缚,使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骈散结合 华美流畅 1 疏多以论述为主,对于同一个问题,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 正反论述 务尽其旨 2 疏多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起到了生动、形象的效果;论述时多采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比喻排比 生动有力 3 诵读文本,疏通文意 听名家朗诵,正音;同时圈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诵读文本 学生自由朗读,圈画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或词语;听名家朗诵,订正字音。 朗诵视频 朗诵音频 “思” 思什么? 为什么思? 怎么思?结果如何? 思考 通篇只重一“思”字 ———《古文观止》 一 第 段 (一)标注难解字词句,疏通文意。 (二)结合文段内容,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阅 读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一)标注难解字词句,疏通文意。 第一段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者:代词,……的人。 固:使动用法,使……稳固。 而:连词,表转折,却。 浚:疏通水道。 德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