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627242

16.2《六国论》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11-0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3次 大小:3584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6.2,六国论,练习,答案,统编,高中
  • cover
16.2《六国论》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所著《权书》《衡论》《机策》,文多不可悉录。《心术》曰: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太山覆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待敌。凡兵上义,不义虽利不动。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或曰,机者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奚事机而安用夫腹心之臣,呜呼!守成之世,能遂熙然如太古之世矣乎,未也,吾未见机之可去也。且夫天下之变,常伏于安,田文所谓“子少国危,大臣未附”,当是之时,而无腹心之臣,可为寒心哉!昔者高祖之末,天下既定矣,而又以周勃遗孝惠、孝文;武帝之末,天下既治矣,而又以霍光遗孝昭、孝宣。盖天下虽有泰山之势,而圣人常以累卵为心,故虽守成之世,而腹心之臣不可去也。宰相韩琦见其书,善之,奏于朝,召试舍人院,辞疾不至,遂除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卒。赐其家缣、银二百,子轼辞所赐,求赠官,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蜀。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节选自《宋史·苏洵传》,有删改) 文本二: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或曰,机者A创业之君B所假以济耳C守成之世D其奚事机E而安用夫F腹心之臣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山覆于前而色不变”与“是以太山不让土壤”(《谏逐客书》)中“太山”的含义相同。 B.“知理而后可以举兵”与“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谏太宗十思疏》)中“理”字的含义不同。 C.“宰相韩琦见其书善之”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中“善”字的含义相同。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与“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中“爱”字的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闭门苦读。苏洵二十七岁的时候开始发愤学习,后来几次考试,都没有考中,于是将家中的书全部焚烧,关门闭户勤奋苦读。 B.苏洵受人赞赏。至和、嘉祐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同来到京师,他的二十二篇著述得到了翰林学士欧阳修的推荐。 C.苏洵熟悉兵道。苏洵认为:用兵崇尚正义,不正义的,虽有利也不应发兵;善于用兵的将领,要使士兵无所顾忌,却要有所依恃。 D.苏洵著作颇丰。苏洵著有《权书》《衡论》《机策》等文;与姚辟一起修礼书,编《太常因革礼》一百卷,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苏洵去世后,皇帝为他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