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5.4 眼睛与眼镜 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了解照相机的原理,知道眼睛看见物体的过程。 (2)了解近视眼的成因,知道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科学思维 从物理学视角了解近视眼的成因及视力的矫正需佩戴的眼镜。 3.科学实验 通过照相机与眼睛的结构对比,了解眼睛看见物体的原理。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眼睛成像原理 教学难点 近视眼及其矫正 教学方法 实验法和讲授法 教学用具 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近视眼镜、老花镜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问题 我们每天用眼睛看东西。眼球的结构如图所示。眼睛是怎样成像的?近视镜和老花镜是怎样帮助人们看清物体的? 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在底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二、新课讲授、师生互动 (一)眼睛 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 凸透镜 视网膜→相当于 底片(光屏) 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受到光的刺激产生信号,视神经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眼睛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如图所示)。 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如图所示)。 依靠眼睛调节所能看清的最远和最近的两个极限点分别叫作远点和近点。正常眼睛的远点在无限远处,近点在大约10 cm处。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时,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是25 cm,这个距离叫作明视距离。 (二)近视眼及其矫正 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如图所示)。 利用凹透镜能使光发散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合适的凹透镜,就能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如图所示)。 近视眼:晶状体太厚,成像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 预防近视眼的措施之一,就是读写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应保持在25cm左右。 (三) 远视眼及其矫正 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形成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因此来自近处某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如图所示)。 凸透镜能使光会聚,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合适的凸透镜,就能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如图所示)。 远视眼:晶状体太薄,成像在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 通常人们上了年纪以后,睫状体对晶状体的调节能力减弱,太近、太远的物体都看不清楚。 科学世界 眼镜的度数 透镜焦距 的长短标志着折光本领的大小。焦距越短,折光本领越大。通常把透镜焦距的倒数叫作透镜焦度,用Φ 表示,即 Φ=1/ 如果某透镜的焦距是0.5 m,它的焦度就是 Φ=1/0.5m=2 1 如果远视很严重,眼镜上凸透镜的折光本领应该大一些,透镜焦度就要大一些。平时说的眼镜片的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100的值。例如,100度远视镜片的透镜焦度是1 m-1,它的焦距是1 m。 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 请回答以下问题: 1. 看书上的字,测出你的近点,和其他同学的近点比较一下。正常眼、近视眼、远视眼的近点相同吗?有什么规律? 2. +300度和-200度的眼镜片,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