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红烛 闻一多 ·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 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 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 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 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 歌》。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 党特务暗杀。 ·诗歌上提出著名“二美”原则。 作者生平 作者生平 ·一诗一文一烟斗, ·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 ·一代英豪一红烛。 何为“三美” 1音乐美———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 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 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 2绘画美———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 彩浓郁的画面。 建筑美———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 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 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3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理解意象“ 红 烛 ”的作用; 2.感受诗歌蕴含的无私奉献精神和深厚爱国情感。 3.朗读诗歌,体会作者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创作背景 1.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五四运动后期,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半殖 民地半封建的状态,民族灾难深重,社会黑暗,人民疾苦。五四运动 虽然激发了民众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但随后运动的落潮也让许多 觉醒的爱国青年感到迷茫和彷徨。他们虽然怀揣着改变旧有封建枷锁、 唤醒沉睡在黑暗中的人民的理想,但又苦于找不到一条理想的救世之 路。 2.个人背景:闻一多本人在这一时期也在经历着理想探索的历程。他 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也在接受西 方文化的熏陶。他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对于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的思 考,以及对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追求。 全文诵读 红 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厂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 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员魂, 也捣砷/他们的/监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 梦 降弗/世人的/——— 他救生 他布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 流/ 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 流向/ 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 果 子! ·《红烛》一诗,诗人通过对红烛的咏吟, 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奉 献之情。诗中,红烛象征着诗人的理想 和信念,光明和希望。诗人借红烛来象 征自己的一颗心,通过对红烛的思考, 对红烛的献身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 赞美,表现了自己为祖国、为人民贡献 一切的崇高理想和壮丽情怀。 内容概述 感受诗韵 1.理解诗歌内容:在朗读之前,先要深 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象征意义。 2.确定基调:《红烛》是一首充满激情 和牺牲精神的诗歌,基调应该是热烈 而深沉的,既有对理想的追求,也有 对现实的感慨。 3.注意停顿:。在诗的各个小节之间, 以及在表达完整个思想之前后,可以有 适当的停顿。 语言艺术 ·1.简析“红烛”这一意象的内涵 · 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