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643843

选必一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 (25张PPT)

日期:2024-11-1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1次 大小:344820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选必,16课,中国,赋税,制度,演变
  • cover
(课件网) ___本杰明·富兰克林 赋 役 制 度 赋税 徭役 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田赋(地税) 人头税(丁税、户税) 其它杂税 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主要是成年男子)从事的无偿劳役 兵役 力役 杂役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速问速答】 1.赋税制度能否一成不变? 2.赋税是否收得越多越好? 3.赋税是否收得越少越好? 课前预习检测: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发展历程 秦 汉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田赋 人头税 徭役 编户齐民 租调制 役 租庸调制 两税法 沿袭两税法 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沿袭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实行科差 沿袭两税法 张居正 一条鞭法 雍正 摊丁入亩 魏晋 租调制 泰半:三分取其二 十五税一 三十税一 隋唐时期 隋朝 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 唐初 租庸调制 基础 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 对象 针对21-59岁之间成年男子征收 内容 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 调:缴纳定量的绢和布 庸:代役税。成年男子服役期间不去服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之为庸 长期战乱,人少地多,为保证赋税来源,北魏至唐前期推行均田制 阅读材料,理解“租庸调制”的内容。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绩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绩绢绝者,兼调绵三两; 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上》 YUEDUCAILIAOLIJIEZUYONGDIAOZHIDENEIRONG 郧县贺思敬庸调布 思考:为什么唐中期以后两税法会取代租庸调制呢 材料一 唐朝中叶以后,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大批农民失去土地而流亡或者成为地主的佃户,政府所掌握的人口越来越少,赋税来源逐渐枯竭,“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因而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在宰相杨炎的建议下正式颁布“两税法”。 ———摘编自赵建玲张洁《简论两税法的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问题: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两税法实行的原因。 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编户数量减少,财政收入锐减 农民负担沉重 吏治腐败,税制混乱。 YANGYAN 唐中期以后 两税法 实行 780年,唐政府废除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 内容 1.户不分主户和客户,以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 2.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 (纳钱),按亩缴纳地税 (米) 3.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4.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5.中央根据财政支出定出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 6.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 杨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的影响 材料三:自是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轻重之权始归朝廷矣。 ———北宋 欧阳修 宋祁《新唐书·杨炎列传》 材料一:“两税法”颁布以后,到建中末年,就有了1300多万的两税收益....两税法规定“以钱谷定税,临时折征杂物”,具体征收时采用货币与实物结合的方式,这种做法在国家税收领域引入了货币税,改变了传统的纯粹实物税历史,货币税的推行,不仅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货币、商品意识的推广。 ———摘编自邱作文《唐朝中期两税法改革简析》 材料二: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救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巢丝未盈斤,织绢未成匹,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透巡。 ———唐《白居易集》卷2《重赋》 租庸调制 两税法 意义 推行时间 唐初 唐中期始(780年) 征税项目 租庸调及杂税杂役 户税、地税 征税对象 受田农民 户无主客 扩大对象 征税标准 人丁为主 资产为主 征税次数 旬输月送 夏、秋 征税总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