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 一、单选题 1.某同学在评析古代某一制度时用到了以下词组:“简化税收名目,唯以资产为宗,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 A.租调制 B.租庸调制 C.方田均税法 D.两税法 2.“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的弊端。该选官制度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3.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4.唐朝,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的皇帝诏令是违法的。唐中宗不得不把未经中书门下两省的诏敕封袋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不用朱笔而用墨笔。这反映了当时( ) A.行政效率提高 B.监督机制完善 C.皇权受到制约 D.中央集权加强 5.隋唐科举制不问门第,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不论家庭出身和品级等第,只要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就能跻身官僚阶层。这样的选官制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庶相隔的九品中正制有天壤之别。据此可知,科举制( ) A.强化了君主的专制统治 B.实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C.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D.促进了知识文化的普及 6.唐高宗时期,大臣刘晓评述当时士风专注“驱驰于才艺”,以致出现“朝登科甲而夕陷刑辟”的情况,并认为“日诵万言,何关理体;文成七步,未足化人”。这实际上( ) A.提倡关注官员文化素质 B.提出了复兴儒学的希冀 C.要求反思当时选官制度 D.主张以科举来引导士人 7.唐贞元年间(785-805),进士科录取标准从以诗赋为主回到以策问为主,策问的内容也改变了过去“所问既不切于时宜,所对亦何关于政事”的状况,涉及历来的统治理论,以及藩镇割据、生产恢复等问题,并要求应举者提出解决的方略。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 B.皇帝个人喜好的转变 C.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D.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 8.唐代《选举典》:“……所以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南朝至于梁、陈,北朝至于周、隋,选举之法虽互相损益,而九品及中正至开皇中方罢。”材料中提到的选官标准是( ) A.血缘 B.品德 C.门第 D.才学 9.下图为唐朝三省六部制关于法令承转运行关系示意图。 据图可知,这有利于( ) A.宰相擅权现象的杜绝 B.中央统治力度的强化 C.唐代官僚制度的确立 D.政权组织结构的紧密 1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如图中①政权统治时期( ) A.发生了淝水之战 B.实行了九品中正制 C.进行了汉化改革 D.改进了造纸术 11.如图为《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家庭出身分布图,据此数据对唐代历史解题思路正确的是( ) A.人才选拔范围有所缩小 B.士族的政治垄断权被打破 C.门阀政治得以继续发展 D.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动 12.唐代门下省对于中书省拟定的文书不仅要检查文字、书写,还要对草拟的文书内容进行审查,如果认为文书当中的建议、方案和处理方式不妥,就可以“封驳奏还”。门下省的这一职能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皇帝的意志不能脱离法律的界限。由此可推知,门下省的设置( ) A.体现出皇权受到削弱 B.表明唐代中央机构日益完善 C.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D.说明决策权与行政权的分离 二、论述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书名不仅凝练了全书内容,也是认识图书内容的重要参考。下表所示图书的书名反映了作者对两晋历史的思考。 作者 书名 仇鹿鸣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吕思勉 《两晋南北朝史》 田余庆 《东晋门阀政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任一著作,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