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3、正确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与现实意义。 情境导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报道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国名党自认为西部据点防守是最强、坚不可摧的,但我西路军顺利攻破了敌人的封锁,取得了胜利,请问原因是什么? 我们将通过本课的学习,找到其答案!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 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是有其进步意义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气势磅礴,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写作特点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并借此游说齐、梁等国,曾一度为齐国客卿。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为迂阔,远离实际,不予采纳,因此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成就。他退而讲学、著述,他的学生们记录他的言行,成为《孟子》七篇。 作者简介 输入标题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 《孟子》一书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为研究孟子及思孟学派的主要材料。 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 宋朝朱憙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文学常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方法指导:标注出容易读错的音,用/画出停顿,注意排比句的节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地理上的有利形势 宜于做某事的气候条件 及,比得上 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内城 外城 围 疏通文意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句首语气词 得到,获得 这样,却 疏通文意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