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654762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共29张PPT)

日期:2024-12-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0次 大小:1987068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8课,三国,隋唐,文化,课件,29张
  • cover
(课件网) 第 8 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课标要求: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城的新成就,体会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了解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 时期 时代背景 思想 文学 艺术 科技 魏晋南北朝 南北分裂 社会动荡 民族交融 士族门阀 儒家、道教、佛教发展; 反佛运动 建安文学 田园诗 南朝骈文 南北朝民歌 书法:魏碑、书圣 绘画:以形写神、顾恺之 雕塑:云冈石窟 数学:圆周率 农学:齐民要术 地理:禹贡地域图 隋唐 国家统一 社会安定 经济繁荣 民族交融 中外交往 三教并行 反佛运动 唐诗 书法:颜筋柳骨 绘画:画圣吴道子 雕塑:龙门石窟 建筑:赵州桥 雕版印刷 火药 天文:子午线 医学:千金方 基础知识整理 明成化帝朱见深《一团和气图》 一、儒学、佛教与道教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 儒学:受到佛道冲击有所衰落 佛教:吸收儒学精髓,渐趋本土化。 道教:老庄之学复兴,上下分化严重 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尊道礼佛崇儒,奉老子为祖先 武则天时佛教大发展———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唐中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两汉 儒学: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 佛教: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道教:东汉末年道教兴起 隋朝 王通提出 “三教于是乎可一矣” 【思考】阅读课本并结合所学并填写表格,中国古代儒释道是如何发展的? 时期 儒学 佛教 道教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代 唐代 正统地位 东汉末年,兴起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白马寺) 地位动摇, 开始吸收佛、道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三教合归儒”,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道论 三教并行; 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禅宗影响最大) 三教并行;复兴儒学 一、儒学、佛教与道教的发展 1、儒学发展 (1)佛教与道教发展的原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佛道兴盛 ①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们渴求寻求精神安慰; ②朝代更替频繁,儒家的传统理论受到挑战; ③传统民族文化影响,人们需要对生老病死的解释; 一、儒学、佛教与道教的发展 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 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 南朝梁武帝四次出家,人称“菩萨皇帝” 僧人从此吃素 齐梁时期道学家陶弘景被称作“山中宰相” 佛教徒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财政收入和统治稳定。 佛教观念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 道教和儒教的推动。 (2)统治者打压佛教的原因 2、佛道兴盛 一、儒学、佛教与道教的发展 北魏龙兴寺佛像 【概念阐释】三武一宗之厄是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开展的灭佛活动,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因而得名。 3、儒学复兴———韩愈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 ———韩愈《论佛骨表》 唐代古文运动 代表:韩愈和柳宗元 目的:推行古道,复兴儒学,维护封建统治 手段:用儒家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 主张:提高作者的道德修养; 反对模仿因袭;反对有文采而内容荒谬的作品;要求写作必须有认真的态度;反对盲目地厚古非今。 一、儒学、佛教与道教的发展 韩愈 材料: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