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课程内容 COURSE VONTENT 防弊之政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新弊渐生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解弊之法 王安石变法 循弊偏安 南宋的偏安 原作者(宋)苏汉臣 临摹者(元) 钱选 《宋太祖蹴鞠图》 宋太祖 宋太宗 石守信 党进 楚昭辅 赵普 北宋队 前朝队 出击! 防守! 大宋蹴鞠赛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947年,后晋被契丹灭亡,禁军统领刘知远建立后汉。 952年,后汉灭,禁军统领郭威经澶州兵变而黄袍加身,建立后周。 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 武将势大 五代部分政权建立方式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 ———《旧五代史》 北宋初建之弊? 为何踢?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 宋太祖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加强君主集权 收精兵 夺其权 制钱粮 北宋初建之弊? 《雪夜访普图》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夺其权 中央派文官出任各州长官,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政权 制钱谷 设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赋税大部分上交朝廷。 财权 收精兵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守内镇外,定期更换驻地。 军权 如何踢? 行政 军政 财政 收权 分权 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 节度使转化为虚职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地方部队定期更换驻地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将地方大部分赋税上交中央 军队 财赋 刑狱 仓库 文官担任 牵制知州 作用:中央控制地方之军、政及财权,基本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之弊。 四监司 互相平行 互相监督 夺其权 收精兵 制钱粮 地 方 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嘉祐集》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财政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尚书省 中书门下(政事堂) 同平章事 (宰相) 参知政事 (执政) 行政 枢密使(执政) 枢密副使(执政) 军政 三司 枢密院 三司使 宋:二府三司 台谏 御史中丞 知谏院 监察 御前会议 统兵权 离 调兵权 分 殿前司 侍卫马军司 侍卫步军司 三衙 更戍法 禁军 定期 换驻 中 央 作用:皇权加强,有效的监察和牵制官员,以防权臣篡权。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控制地方 加强中央 行政 文官出任地方知州;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对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财政 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三司专掌财政 军政 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枢密院专掌军政,与“三衙”分权 监察 设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州一级增设通判 设知谏院与御史中丞分掌监察权 治国策略 实行崇文抑武方针,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抑武 罢宿将兵权 文官掌枢密 更戍法 材料1:“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材料2:“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有握兵之重 无发兵之权 兵不识将 将不专兵 文官任地方知州 崇文 抑武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重文兴教 据《宋史·宰辅表》统计, 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 两宋三百年间,共取士达11万,是历史上科举取士最多的朝代。 锁院制度、弥封制度、别试制度 文治 抬高文官地位 扩大科举规模 作用: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也有效地抑制了武夫篡位的危险,不至于重蹈政权更换频繁的覆辙。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