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知识训练 《沁园春·长沙》随堂练习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沁园春( ) 百舸( ) 惆怅( ) 寥廓( )( ) 峥嵘( )( ) 岁月稠( ) 万户侯( ) 挥斥方遒( ) 浪遏飞舟( ) 解释以下加点词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文体知识 《沁园春·长沙》作者 ,字 ,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代表作品有 、 、 等。 本词写于 年秋,写作地点位于 。 词这种文体萌芽于南梁朝,兴起于 ,全盛于宋,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为句子长短不一,又名“ ”。 《沁园春·长沙》的词牌名是 。 词的分类 词按长短分可以分为: (58字以内), (59—90字), (91字以上)。 按流派可以分为: 和 。其中 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代表词人有 、 ; 派作品清丽含蓄、婉转缠绵,代表词人有 、 。 6.《沁园春·长沙》按字数属于 ,按段落属于 。 诗词理解 诗词描绘出长沙绚丽的秋景,回忆青年时代斗争生活,为我们展示出了四幅图画,分别是 、 、 、 ,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开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三句为我们点明了 、 、 、 。 携来百侣曾游, 。这两句是本文的 ,照应开头紧接上阕,从地点、人物上自然地承上启下,由写景过渡到叙事。 诗词中的“湘江秋景图”气势磅礴,处处表现自然界中的自由景象,联想时代背景,诗人看着此情此景发出惊世一问: , , ? 诗词默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 课内阅读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上下阕分别主要写什么内容? 2.首句“独立”写出了作者的什么形象?可否换为“直立”或“站立”? 3.作者站立在橘子洲头,看到了哪些景物?请用原文回答 4.划线句子中的动词使用了“击”和“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试体会诗人用字之妙。 5.诗人通过哪些语句刻画了同学少年的形象?这些同学少年又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试分析。 答案: 一、沁(qìn) 舸(ɡě) 怅(chànɡ) 寥(liáo)廓(kuò) 峥(zhēnɡ)嵘(rónɡ) 稠(chóu) 侯(hóu) 遒(qiú) 遏(è) 二、1.满江 2.大船 3.指宇宙高远辽阔 4.旷远迷茫 5.众多同伴 9.不平凡、不寻常 多 7.强劲有力 8.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 10.9.视……为粪土,意动用法 10.游泳 11.阻止 三、1.毛泽东,润之,《沁园春·雪》《七律·长征》《论持久战》 2.1925 橘子洲 3.隋唐 长短句 4.沁园春 5.(1)小令、中调、长调 (2)豪放派 婉约派 豪放派 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 李清照、柳永 6.长调 双调 四、1.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时间、人物、地点、环境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过渡句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五、1.橘子洲头 怅寥廓 挥斥方遒 粪土当年万户侯 浪遏飞舟 六、1.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彩的秋景 下阙:抒情,借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抒发革命豪情。 2.不能换。“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和卓尔不群的气势,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