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学习主题:自然之美,你我共赏 《月迹》教学设计 在看似平常的景物中感悟象征之美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3课 《月迹》教学设计 一、单元整体分析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四时景物皆成趣”为单元人文主题,阅读要素“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指向习作的语文要素“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一)定位教材功能,确定单元任务 课标中提出语文核心素养“审美创造”要求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一目标和这一单元语文要素“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与指向习作的语文要素“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相呼应。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资源是很好的落实“审美创造”的语言材料。 具体来看,单元内的四篇诗文,每篇都写景物之美,实则各有侧重。《古诗词三首》选取了特定的意象,抒发了作者细腻的情感;《鸟的天堂》展现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展现了自然的生命之美;略读课文《月迹》则是在看似平常的月光中发现事物的象征之美。从表达方式来看,本单元选编的诗文均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但教材中对动静态描写的表达方式是多样的。如《山居秋暝》中动态描写起衬托作用,动态景物衬托得空山更显安静。《枫桥夜泊》用乌鸦的啼叫衬托月夜的静谧,用动景衬静景,更显诗人的孤独寂寞。《长相思》中关外风雪交加与故园宁静美好形成了对比,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鸟的天堂》中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截然分开,先运用静态描写呈现出大榕树的枝叶之美;再通过动态描写写出大榕树是鸟儿们自由生活的天堂。作者运用了侧面描写、以点带面等方法写出了大榕树的动态之美。《月迹》运用众多叠词、想象和丰富的修辞手法以儿童视角和儿童口吻写出了寻月之趣、月光之美。 基于以上分析与思考,我们确立了本单元的总任务为:自然之美,你我共赏。围绕本单元总目标,我们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层级。 任务一:畅享自然,寻觅无处不在之美。这一任务整合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的海报设计,通过征集寻美海报,引导学生畅游自然,寻觅美景,从中感受自然之美无处不在,每个季节有不同的美,每个地点也有不一样的美,这种美跨越了时间和空间,身处自然,便是处在这无处不在的美的世界中。再借助寻美方案的发布,概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明了这一单元的学习任务。 任务二:聚焦镜头,保持敏感发现之眼。正如罗丹所言: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一任务学生在不同的景物中看到了不同类型的美。学生通过学习《山居秋暝》及日积月累的《渔歌子》,发现山乡村野的闲适之美。在《枫桥夜泊》和《长相思》这两首古诗中体验旅途中的悸动之美。《枫桥夜泊》诗人张继在漫天寒霜里,看到月亮西沉,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灯火点点。耳听乌鸦的啼叫,钟声悠扬。心中充满愁绪,久久不能入睡。《长相思》诗人被风雪交加的声音吵醒,不禁思念起故乡。人在远方,心思故乡,这种感受只有长年漂泊的人才能深有体会。巴金笔下《鸟的天堂》那棵榕树的生机勃勃不正是大自然生命之美最好的诠释吗?《月迹》中贾平凹看似写月,其实在写童年,心随月动,这不是另一种象征之美吗? 任务三:自然即景,动静结合的生花之笔。一般而言,审美过程包括准备、观照、效应和外化等四个阶段。最后的任务就是外化阶段。在学习语言文字后去表达美,创造美,分享美。先有教材文质兼美,为学生感受、内化和描摹提供很好的学习范例;再有交流平台对动静态描写方法进行总结提升,更有词句段运用中“把画面写具体”的仿写实践。教材编排用心精当,引领学生从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一步步走向指向习作的语文要素,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 紧扣单元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